你剪掉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在苍白无力的世界中
爱就是为自己、为他人
留有一块彩色的地带
《Alike》
一部alike,8分钟的时间,让多少父母陷入了沉思。
不是孩子没有天赋,而是有一些行为已经在无形中扼杀孩子的创意与天性。
这部没有台词,只有短短八分钟的短片,获得117个奖项得名,斩获64项大奖。
清晨,父亲在帮儿子收拾书包,爸爸收拾的同时,儿子在一旁跑着玩闹,张开双手欢快的扑向爸爸,却不曾想被突如其来的书包压在地上。
虽然被重重的书包压着,但是小家伙还是兴奋的和爸爸去上学。
你会发现那就是一个灰白的世界,每个人都面无表情,没有生活的目标,只是维持着生存的本能。
在这个世界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人就像其中的一个小零件,没有个性,没有自我。
而在这灰白单调的世界里,却有一片绿洲,有一个始终坚信生活,不向生活弯腰,仍旧坚信着自身梦想的街头艺人,在街角演奏动听的音乐。
虽然他的色彩与行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而就是这样,吸引了小家伙的目光。
小家伙兴奋的跑到拉琴人面前,瞪大好奇的双眼,学着模仿拉琴人的姿态,“演奏”起来。
小家伙的爸爸恰当时候的出现,给小家伙递上书包,因为学校才是该去的地方。
会追求梦想的人,不过是被社会抛弃的异类。
小家伙不舍得走,但还是要当个乖孩子,回到学校去,从ABCD开始学起。
可是当他在本子上画下拉琴的艺人,期盼着得到老师的夸奖,老师却只是麻木的指着纸上的字眼,这才是你应该学习的东西。
在学校中,孩子被无差别的教育,在公司的爸爸,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
在这个世界里,最不需要的是个性,我们只需学会,如何随众整齐的融入这个世界,最怕的是与众不同。
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锐气被磨掉,棱角被磨平,褪成灰蒙蒙的黯淡颜色。
父亲也没有逃离时间的洪流,早就至每天重复的工作中,忘了曾经追随过的梦想,而唯一能让他恢复本色的是下班接儿子,相拥的那一刻。
然而当父亲看到儿子“不务正业”的涂鸦,瞬间皱起了眉头。
一直等着表扬的小家伙,察觉到父亲表情的变化,脸上充满着无限的失落。
时间每天都在重复,小家伙还是每天都对小提琴艺人无限好奇。
可是每一次都被父亲无情的拉走路,送到不强调个性的“工厂学校”中。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是却被无情的磨灭了。
小家伙无奈的屈服了,他仍然会倔强的张开双手,可是迎接的却不是自由与拥抱,而是压在背上沉重的书包。
当小家伙以飞翔的姿态接过书包,当小家伙只是麻木的写着一样的作业,
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功”。
也代表着孩子已经在这种无形的压迫下,被完全抹杀掉了个性和创造力。
爸爸好像毫无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让孩子的天真,和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逐渐消失。
爸爸看着小家伙的笑容越来越少,却疑惑着不知道发生什么了。
直到偶然间翻开孩子的作业,才恍然大悟……
爸爸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孩子变得不开心的原因,突然灵机一动,带着小家伙去看他最感兴趣的东西。
却怎样都没有想到,那个一直坚守着梦想的追梦人,却已经不在了......
或许他也随着大众,屈服在体制里了。
小家伙脸上布满了失落感,情绪恹恹的,扭头就要走。
这时候爸爸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站在“绿洲上”,陶醉的拉起了小提琴,完全不在意把路人不理解的眼光。
这一举动,得到了孩子深深的认可。
故事就在这一刻定格,可是世界还是如往常一般照常运转,父亲是会回到现实,还是会继续为自己的孩子守住这片绿洲?
这没有答案。
但就是这样一部没有台词,平淡表述的短片,在 Daniel Martínez Lara和Rafa Cano Méndez 导演手中,通过任务表情和音乐将“社会如何扼杀人的创造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刷爆了父母的朋友圈,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对于体制、对于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的阵阵热议和思考。
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
关于体制的思考:
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
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
最终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这就是体制化。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当孩子失去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创意的想法,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而父母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应该是扼杀者,为孩子创造更好生活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