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31――良知之思
(2020年7月7日10:55)
读《答欧阳崇一书》一文,对于良知之思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欧阳崇一说:“学者之敝,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细细思考,我虽称不上学者,但深感也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认为思索是良知发用,是良心的发现。经读原文才知,这也是自私用智,不但不能致良知,还是对良知的丧失。
对于安排思索,更是对良知的一种蒙蔽。我为什么用“蒙蔽”二字呢?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读阳明先生对崇一的答复理解的结果。比如,见到一位倒地老人。如果要是一位一直致良知的人,会不假思索地去帮扶。在发现倒地老人的那一刻,脑中就是良知的发现,我要去帮扶。这是“良知发用之思”,是符合天理的,也是良心的发现。正如阳明先生所说:“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脑中很清晰地发出指令,马上去帮扶,很简单明了、清楚明白,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纯粹得象水流一样,很是顺其自然。
如果安排思索,就不一样了,想得就会很多:我去帮扶,再是碰瓷的;如果我扶了,再赖上是我碰倒的;我去帮扶,那么多人不去,人家再笑话………,各种各样的思索出来了。这些思索,无不是给自己的良知蒙尘,本来想致良知,确因种种思索,阻隔了良知发用。一旦阻碍了良知发用,不是让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之心蒙羞吗?想致而没致良知,徘徊、犹豫、思索,让自己难受,还不如不学阳明心学。知道而做不到,不如不知道。
今天高考第一天,儿子独立性很强,不让去送。而老师要求孩子到校后要发微信报平安,孩子才让送。让他妈妈送,不让我送。儿子自己骑着极光去的,他妈妈用电动车陪送。
考完后要去接,因为妻子要做饭,我也帮忙一起做饭。妻子嫌我做的不好吃,让我去接。我内心深处是不想去接的,因为家与学校离得很近,再加上担心孩子见到我后烦,影响他的心情,内心中阻碍了自己出门的想法。
但接儿子是必须的,必须去的。去,感觉不如妻去好;不去,内心中担心孩子不安全。良知之心发现,接儿子是必须的,一定要去的,也是良知的发用。最后决定还是我去接吧,让儿子吃可口的饭。
这个“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只是让良知之心蒙羞了。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