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引言
电视剧《庆余年》本周正常播完了,男主范闲,文称顶级,武堪一流。老妈是传说中的天神下凡,老爸是人世间的真命天子,加上所有上一代的杰出才俊都是他妈妈的小迷弟,可谓是:姥姥疼,舅舅爱,妹妹挺,后妈都当亲儿子,身边还有一个大宗师级贴身守卫。遇上的女孩们都爱慕他,遇上的男人都欣赏他……这种作品爽吗?爽!美吗?不见得!
还有,前些年,红遍全国的小沈阳唱过一首歌,听起来尽是些“美了美了,醉了醉了”之类,你觉得那首歌有美感吗?你觉得他唱的是美吗?我们身处这个到处消费快感的世界里,你是不是已经找不到什么是值得回味的呢?上班之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抖音快手,一刷就是一上午,多少短视频让人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目不转睛,忘乎所以。然后呢,空虚来袭,赶紧站起身来,似乎有什么壮志未酬,可是终于“拔剑四顾心茫然”。时光太匆匆,似乎它能给我留下的美好太少。究其根源,可能是我们追求了误以为的“美”,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美有什么用呢?今天,和大家分享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来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01_关于本书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所作,是他从国外写给中国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书成于1932年,当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之后,这本书先后被中华书局,浙江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诸多出版社多次再版,畅销已近90年,历久弥新,成为当代国人美育的第一本必读书。
02_关于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安徽桐城人。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谈美》、《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谈修养》等,还有《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诸多译著。朱光潜先生一生笔耕不辍,80岁高龄时,还在写《谈美书简》,重译《费尔巴哈论纲》和《经济学哲学手稿》。他于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他通晓英,法,德等多门外语,晚年还自学俄语。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在那个大师群星璀璨的年代里,在诸如胡适,朱自清,梁漱溟,季羡林,冯友兰,郭沫若,徐志摩,林徽因,丰子恺,沈从文,闻一多等等众多明星当中,他是最懂得“美”的那一颗星。
03_核心内容
03.1 什么是美?
朱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找到当时中国糟糕的原因——人心的堕落与媚俗,而求做到“人心的净化,必先让人生美化”。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美呢?作者指出,美感是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意像世界,它与实际的人生有一个距离,是“无所为而为的”结果。通常来讲,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有三种,即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发现事物的美,既不是从功利的实用角度了解有什么用处,也不需要懂它的生物组织,化学成分或是机械原理,而是从事物本身出发,发现它的形象,再投以欣赏者的情趣,并让事物的形象和欣赏者情趣往复转移、反照,“美”便就此诞生。用朱光潜先生的原话讲就是:“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作者以一棵古松为例,持实用态度的人会主张拿去做家具;持科学态度的人会为它分清门纲目科;而美感的态度,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倾向于集中注意力,直觉地去感受事物本身,发现孤立绝缘的意象,让它与人的情趣共鸣。最后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所感受“美”,也许“庄子梦蝶”正是这般体验。
03.2 什么不是美?
为了搞清楚一个东西是什么,另一个办法就是搞清楚它不是什么。首先,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作者用希腊女神雕像和血色鲜丽的姑娘做对比,把那些有明显实际用处的“快感”排除在美的范畴之外,打倒享乐主义的“美学”,也就是绝不能让快感代替”美感”。其次,美感不是简单的联想,更不是浮想联翩,当我们领略“芳草”之美时,要注重“芳草”本身带给你的意象,倘若借而联想女人的罗裙,则不复是芳草的美了。以上是一般人常犯的糊涂。
紧接着作者又指出,内行人常犯的毛病——考据和批评。由于批评考据者总是站在感情之外,并未与事物本身发生情感交互,所以得到的也不是美本身。最后,便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他们对于美的认识停留在对自然的描画,而并未认识到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回事,并且艺术的美不是从摹仿自然美而得来的。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03.3 如何创造美?
小孩子天生会发明游戏,于是有了“青梅竹马”,竹马不是真的马,但是孩子会发现这个艺术化了的“马”也能带来美感,丝毫不亚于真的马。而“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就可从欣赏美的阶段,向创造美的阶段进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白,艺术带有社会性,需要将其传达出去,使旁人也能共赏同乐,而绝非游戏那么简单。
那么如何创造美呢?首先,要创造想象,用“分想”唤起心中某一个意象,把不要的意象丢开,就像雕塑家从石头里雕出维纳斯一样。第二步,在想象之外,加上情感,通过情感的综合,将散漫的意象连成一个连贯的心灵小宇宙。然后,就是遵守既有的格律操练,从格律或程式里中发现情感的往复,起伏的规律,学会用格律作为创造美,然后再试图“从心所欲不逾矩”,突破格律;格律之外,摹仿也是必不可少的,摹仿是学习的一种,要知道,那些一流的名家,无论是诗人,画家等等,都是从摹仿前人开始的,所以说,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最后,是持之以恒的持续修炼,也就是当下很火的刻意练习,所谓“读书破万卷”也好,“一万小时定律”也罢,都是告诉我们,要想常有神来之作,就必须下够苦功夫,让灵感在“潜意识”里藏都藏不住。
03.4 如何拥有美?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回到了作者写本书的初衷:如何让人生艺术化,也就是美化,进而净化,脱去俗套。艺术和人生的实际虽有距离,但是艺术和人生从来都是紧密相关的。离开艺术谈人生,则人生无趣;离开人生谈艺术,则会因为少了情趣的根源(人生)而无从谈起。“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都是他自己的作品”。人如果想要拥有美,成就艺术人生,除了做一些实用的事情之外,还必须做一些“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事情,认识到世界,不单单要有用,有利,而且要认识到“有趣味”,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也就是体验“一种神仙一样的自由感”,那么就让我们从欣赏开始,拥抱美吧。
04_结语
光潜先生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完满”。反过来,物质、信息越丰富,越是需要情趣的完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放下手机,丢开风驰电掣的油门,打开关闭许久的飘窗,来注目夕阳款款落下,听片刻雨声的滴答,嗅一嗅树叶新芽的气息,等一等灵魂迟迟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