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美第奇,我看着挺吃力的,不知道理解是否正确,感觉这样的书确实不是兴趣使然啊,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吧。是说庞德为了乔伊斯又到美国进行游说工作,然后碰到了安德森,这位小姐更怪,居然砍了房东的圣诞树,后来只能住在帐篷里,用沙子洗碗和衣服。她和之前说的韦弗小姐都比较像,都是标新立异,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是因为那个时代对女性太不公平,所以导致这么多的反抗吗?安德森也是经营杂志社《小评论》,加上后面的富翁奎因的加入,推动了现代主义的发展,也是乔伊斯的作品生长的基础。#随感 进度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因为正在看《人类简史》,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宗教、法规,所有这些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统治者更好管制,所以安德森他们这种反抗,砍圣诞树也是对从小接受的文化的鄙弃,也许一般俗世中的人觉得她是疯了,但是她可能觉得普通人受着所谓文化的禁锢,是思想上的奴隶而不得知才是最大的可悲吧。现代主义就是要摒弃一切从小灌输给我们的条条框框,随心所欲,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吗?因为这些人其实家境都很好,并不是因为贫困无法生存所以才反社会,他们应该都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已经满足了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上升到社会、尊重,乃至实现自我需求的层次上了。#随感 进度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由于领读的关系,每一章我又更认真的重读了一遍,所以第二次阅读才注意到对John Quinn这个神奇的收藏家,用了“美第奇”来比喻。可能因为美第奇家族实在是太多传奇了,不管在什么引擎搜索一下都会有大量的词条和信息涌现。而约翰.奎因先生,我不得不用John Quinn来找,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几条信息。
当然,庞德想要掀起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想要找到二十世纪的文学赞助人。奎因先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大概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律师吧,不然也没有这么多资金成为那个时期美国最大的艺术收藏家了。但是我在Wikipedia里找到他的时候,有一个标签,Collector。让他被历史记住的是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作品的收藏。这个人本身也是有意思的,一边抱怨着《小评论》的两位女士的缺点,一边坚决为她们辩护。嗯,是的,他是一个暴脾气的收藏家,兼职律师。 #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今天,读完了“最危险的书”第一部。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这样的活动,看着大家写着高水平的书评,如同跟很多智者对话,涨知识、开眼界呀[强][强][强]!!!
“尤利西斯”书,我没有看过,乔伊斯的书,我也没有读过,拿到这本“最危险的书”时,我还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读懂,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跟上读书的进度,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写出像样的书评,还有,就是内心深处也渴望成为像你们一样有深度、内涵、爱看书的人[调皮][调皮][调皮],所以,不给自己一点压力,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奸笑][奸笑][奸笑]。
读“最危险的书”,如同前言介绍的一样,并不觉得枯燥,还有一种想看下去的冲动,翻译的也流畅,作者耐心、细致的叙述、描写,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乔伊斯和跟乔伊斯有关联的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
读的时候,时常感叹,一个人的天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仿佛出生是被上帝的手指点了一下,而自带天赋的人,现实中却要受尽磨难,过着不被人理解的生活,天赋才能熠熠发光,照亮后人。#随感 进度[苏黎世]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搭把手
乔伊斯的作品如《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从它们面世的一刻起,就处于坠入深渊的命运。庞德,马斯登,韦弗小姐,安德森等,先后向乔伊斯伸出援助之手,这些手纤细文弱、却坚定持久,跨越大洋,围绕庞德形成一股漩涡般的凝聚力、发射力,相较于庞大严密的审查制度,他们的力量像没被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尽管如此,多少年来,他们的援助之手从未退缩。
谁都没有想到过,现代主义的美第奇---奎因要来搭手援助。这个美国富翁,有着高品位的现代艺术鉴赏力,多渠道的社交能力,更主要的是肯为现代主义服务!庞德精英主义的困扰就是缺钱,时代让他们在庞德酸溜溜的讽刺文章中相遇。之后,他们在信中沟通,理解,形成共识。奎因有力的大手和庞德、马斯登、韦弗小姐、安德森他们的援助之手搭成一架现代主义升起的梯子,此后,乔伊斯和他的作品从黑暗的深渊中缓慢上升。如果没有奎因,乔伊斯的艺术创作之路一定更艰辛。
每个人的某些时刻,是不是也那样暗沉沉的?心里渴望有人能搭把手,阻止那沉甸甸的下坠。单向空间在北京放射的微弱的光,共读群里某个深刻的灵魂的引导,某些打开思路精辟的分析,某句温暖的回应,这些像不像搭出来的手? 我送来这鸡汤的手,算不算? #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髒話從語義學的角度來說,
在一定語境中是毫無意義的伴奏而已。比如口頭禪,倘若你跟一口頭禪中帶走髒話的人較真,那誠然是一種烏龜碰鐵錘的事兒。反之,頌詞對於王婆來說,無異於悼詞對於死去的人一樣無意義。
髒話到底有多髒,倘若從道德(禮儀)角度去審判,髒話可謂已經死無葬身之地了。髒話,變成習慣性脫口而出,更多的大腦語言檢索系統的常規性,如同電腦視頻跳出的彈窗一樣。當你意識到自己不該說髒話的時候,就相當於你刻意關掉了彈窗。
又有另外一種情況,轉化語言檢索系統或者自我屏蔽語言中的髒話,與你所處的交際環境也密切相關。倘若不信,你們可以試著從你的鄉音(方言)轉換到普通話(或英語),之前你們所脫口而出的髒話(詞)就很難從你們的語言檢索系統中檢索出來。誠然,不用擔心你從此不會說髒話了。相信,你們很快又從另外一種語言中輕而易舉的脫口成髒,雖然轉換了一種交流的語言,然而髒話(詞)又從你的另一個語言檢索系統中檢索出髒話(詞),畢竟髒話是頭腦正常思維中最容易蹦跶出來的精靈。
誠然,這不是在為說髒話的人,提供理論知識,而是作為一種胡說八道而已吧。記住,脫口成髒也需要日常修煉喲。
從交流的角度來說,只有你刻意說出髒話的時候,從你內在認為是髒話。可是,當接受方無視這種髒話的時候,就自然變成了無意義的存在。也就是,人與人交流,只有在雙方都刻意互相懟的時候,髒話才能真正傳達彼此的實義。髒話(詞)實現了彼此的意義之後,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變成無意義。此時,感性情緒已然不會再去糾結髒話的具象了
髒話的實義抵達是雙方意識起作用之後才能呈現出來。反之,好話的實義在雙方起作用之後。好話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呈現一定的虛偽意義,比如好很好非常好。不同程度的前綴看似加強了形容性的偉光正,其實是在削弱(折損)了形容詞本身的實在意義。
以上純屬胡話八道
那么,作为写作者的乔伊斯,他创作的作品中《都柏林人》以及其他作品的有些文字,为印刷编辑所删除所谓涉黄或者避讳段落,那么删除者或审查员又是以何种根据来判定呢?比如,同一粗口或者骂街的街头俚语中自带某些生死器官。倘若删除他们之间对话的俚语,又变得不能呈现双方的人物性格。那些审查员是否能够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对待那些所谓的涉黄字眼,而不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来挥舞手中的剪刀而剪掉那些呈现文本内在高度的东西。 #随感 进度 [想象乔伊斯2 涉黄或避讳言语及审查]
我肯定是没有耐心去研究《尤利西斯》原著的,所以这章摘引出的部分内容让我管中窥豹,大概有一些了解吧。他的小说受到一些人的追捧,认为是天才之作,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也有人认为是淫词艳曲;有人认为非常有趣,“比如描写炙羊腰吃到嘴里有一种特殊的微带尿意的味道”;也有人认为令人生厌,极不健康,不堪卒读,但是小说中有种东西,说不清楚的东西,可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还有人认为他写某些内容的时候被东西击中了或被野狗咬了疯癫了.......哈哈哈,反正不管是什么,这大概是本有趣的书,里面描写了有趣的灵魂吧。#随感 进度 伍尔夫夫妇
我觉得《权力与邮资》一章已经把《尤利西斯》被禁的理由说的很明确了:无政府主义倾向是比淫秽更严重的问题。根据作者的介绍,《康斯托克法案》在19世纪末就开了美国邮政审查的先河,《反间谍法》则是一战时候的事情。如果说《康斯托克法案》(以下简称康法)是带有些许官方色彩的正风协会(特别是其中的康斯托克)影响国会通过的话,那么《反间谍法》(以下简称反法)的出台及落实则完全是政府行为。这大体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执行康法的近半个世纪里,邮政部国家机器运转得很成功;二是可能在国会眼里,一战中美国面对的某些新问题,也不过是另一个领域的淫秽罢了。我觉得奎因的认识比其他人都更有实际意义,因为他从刘易斯的作品被苛责的事情上,感觉到了不舒服。我想,这是因为“术业有专攻”吧:毕竟奎因是个律师,毕竟执法的是邮政部。原本执行康法已经几十年的部门,现在又要执行反法,那么在这两个执法工作,哪个能力更强、效率更高,应该是可以想见的。那么当刘易斯的作品即触犯了康法,又触犯了反法(我也觉得把英国士兵的始乱终弃和上阵杀敌做比拟是“对军队的污蔑”)的时候,邮政部选择一个更趁手的兵器来处理,是明知的选择。毕竟淫秽是种道德评价,有着广阔且深远的群众基础;无政府主义则更像是意识形态的定义,只要出了庙堂,江湖上还有谁会在意。以淫秽之名打击无政府主义之实,与以正义为名实施人治一样,可耻但是有用——古德曼因无政府主义之名被审判至少还有个司法的程序,《小评论》好像都没有这个机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当邮政部放弃了淫秽违反康法的由头,直接以宣扬无政府主义违反反法施加惩处的时候,或许也有两个理由:有充分的材料坐实行为的违反性;有必要的理由需要一击必杀。如果不开上帝视角,我真不觉得美国邮政部会输。#随感 进度[权力与邮资]
读到《苏黎世》这一章,才又猛然发现乔伊斯对于文学的创作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偏执和热爱,不管是生活的窘迫、身体的病痛都不能阻挡这份着迷,他可以为了一句话而苦思冥想两天,也会为突然间的顿悟而欣喜,他的笔记塞满一个箱子,乔伊斯真的深陷其中。我想只有深陷其中,乔伊斯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这是他的最爱,甚至于超过了妻子儿女。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不是灵光一现后的一蹴而就,而是左思右想、删删改改、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而来,曹雪芹的《红楼梦》如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亦是如此。#随感 进度 【苏黎世】
权力与邮资这一章节看的有一些疲乏了,忽然觉得这本书怎么一直在讲些重复的内容,从大家的口中都是对《尤利西斯》的赞不绝口,犹如神话一般。我对这一点开始产生怀疑...作者对这一时期的大大小小事件做了详尽的资料收集,也算是煞费苦心。此前并没有想到过邮局的权力可以这么大,法案说立就立毫无原则可言,甚至不道德的言论比不道德的行为更该被处罚,真是看的有点唏嘘。可能理解能力不够,这一章看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 #随感 进度 权力与邮资
这张我觉得和前面讲得差不多吧,还是说《尤利西斯》被审核认为是淫秽书籍,支持者努力争取中,这本书的问世可真是费劲啊?146页的性爱描写倒是一点都不晦涩难懂,还挺有激情的。大概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保守,不能接受这么直白的描述吧,那时候劳伦斯的作品都是禁书。#随感 进度 权力与邮资
作者撰写第一部分是有一些逻辑上的安排的,从表面上来看,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人物的出场顺序、人物关系的亲疏程度来逐步展开,不仅介绍了影响乔伊斯生活和写作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也交待了乔伊斯作品产生的历史、现实背景。但同时,这里面也隐含了乔伊斯从写作之初对于小说的尝试,到写作方向的选择,到艺术思想的成熟,完整地将乔伊斯整个创作路径的描述穿插在这些人事之中,卒章显志,体现了乔伊斯个人的意识形态变化。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整理资料、选取和编辑素材方面的能力和喜好。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将每一个关键性人物独立出来,单独成篇,这些人有的给乔伊斯以创作的灵感,有的则给予乔伊斯写作上支持,像是专门为他们写的小传记,篇幅不多却又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甚至心理活动,捕捉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不仅如此,作者又见缝插针地将这些独立的人物穿插到其他人物的描述之中,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比如庞德。
当然,所有的叙事线条都是在围绕着乔伊斯写作尝试和实践这条主旋律来展开,清晰、曲折而动人。
在巴黎高乃依旅馆中,乔伊斯密密麻麻地写下一大堆与悲喜剧相关的概念;
当炮弹和空袭逼近乔伊斯的里雅斯特的公寓时,他正在埋头写作;
在苏黎世堆满笔记和钢笔的杂乱不堪的公寓地板上,乔伊斯还是在埋头写作。
他好像与世隔绝,却又“与世争吵”;他好像在追求心之所属的永恒之物,但注意力却始终离不开他所接触的一切物质生活本身。#随感 进度 第一部分
现代主义的发展看起来似乎更加依赖一系列的随机事件和奇特的人,华尔街金融律师和性别主义精英的友谊,感性热忱的诗人和崇尚美的革命画家的组合。在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年代,现代主义在传播形式上充分利用了媒介——廉价的杂志,却没能融合与商业文化的矛盾,始终游离在主流文化的边缘,然而谁能想到有一天旋涡竟会真的成为中心呢?#随感 进度 现代主义的美第齐
在看〈现代主义的美第奇〉这章时我对庞德产生了兴趣。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像是个经纪人,不仅对乔伊斯提供金钱上帮助,帮他宣传推广,还帮安德森和奎因搭桥促进双方的合作。这完全是一个极其正面的形象,实在无法把这样的一个他和后期法西斯主义者联系在一起。或许文学艺术与政治立场应该区别对待。 #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乔伊斯好像受到了来自上帝的诅咒,在经过了一系列国家、文化环境、生活潦倒等外界干扰以后,好不容易挨到了《小评论》杂志开始出版《尤利西斯》,希望的光明似乎开始慢慢耀眼起来,却没想到在黑暗的后面,隐藏着更深的未知物。
眼疾的愈发严重让本就缓慢的创作速度,变得更加迟钝。病痛到来似乎应该如娜拉所认为的那样,把乔伊斯重新带回到现实之中,更明朗一些的话,可能没准就放下创作,安安稳稳的过起了日子。且不说这样的眼病发生在我身上,就是今天发上一场高烧,我都会怀疑我是否还会写这些随感的可能-不太可能。
还有乔伊斯从生活中一字一句收集创作材料的耐心,简直不能想象,不能想象…听到的,看到的,一个手势,几句对话,一个名称,甚至连身边的猫叫声,都被他用笔记下,来扩充书籍的内容。这样的耐心,对于恨不得一目十行,一分钟读一本书,一秒get技能的我来说,委实是一种赤裸裸的嘲讽。#随感 进度[苏黎世]
感谢群友的分享,让我重读本章;美第奇对文艺复兴的作用恰是本文阐述的背景;有能者并非本人路演而成,总有到处奔走的牵线人。喜欢其技巧,喜欢其说法,更喜欢其追求。有如“马儿问伯乐怎样成为好作家?回曰:变美会带给你创作经验”#随感 进度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联想到这句“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很多思绪都是在病痛相伴的过程中给予启示。积累,不断积累,什么叫不是所有人都能练就佳作。代入乔伊斯的角色,不难发现因为疼所以要做值得的事,因为固执,所以不放过细节。而对于我等凡夫俗子需要何等脱茧之疼,难以想象。#随感 进度 苏黎世
Page 073,“如果一个人不能用不同的词句传情达意,那他就没有充分实现英语的可能性。”读完这句话,我突然十分认可乔伊斯的倔强。人可以在很多方面不以为然,但作为作品这不能给予质疑,即使一点点否定。这也是本书所叙述的意义所在,依附和妥协可以获得更自在的生活,但只是蝼蚁般志气,很正气,很正规,也就是正风所在,固化思想的遗物。所以对后文有所期待#随感 进度 心灵的作坊
小?是我读本章一直带有的疑问。难道文化反叛也有大小之分?或是和历史历程里哪个时代相呼应?文中给予我答案在于Page 088的小字体段落,是呼唤,是求同。压抑从性别差异中爆发,不在乎年龄,需要奇迹。这何妨不是个人主义般现代,个体相对集体,即为“小”,这或许就是我的偏见#随感 进度 小现代主义
庞德和安德森在奎因的帮助下,对自由主义文学的不懈推动使乔伊斯等人的文学作品能够呈现于世人。庞德巧妙地让奎因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关系,让《小评论》得以刊印。奎因也通过庞德的请求(这在奎因看来是极其特别的),对乔伊斯提供了帮助。但安德森对于自由主义的追求也让我感到疑惑,就如文中所说的“现代主义的杂志的内在矛盾在于,它们一方面渴求因为规模小而获得的的自由——既独立于不愿造成冲突的广告商,又不熟广大读者群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想成为大型杂志。”而她对于碾压《Century》的想法是为了让自由主义思想播种开花、改变世界,还是为了收获其他满足感?也许极少有人像乔伊斯一样,对艺术的追求是追求艺术本身。也正如小现代主义中所描述的,“希普提醒安德森,革命从属于艺术,而非艺术从属于革命。”
#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刚在上海图书馆逛了两小时,一个座位也没找到。借了两本书,还在排队等待索书。其实向往图书馆工作是觉得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不必要的工作关系,人际竞争,又能够保证生存需要。如今在每个人都急于表达的职场,看戏看表演也累,如果侵占大量时间让自己无法挤出读书时间,就更可恨自己为了赚取生活费而把宝贵的时间出卖给shit一样的事情上了。
美第奇&苏黎世
乔伊斯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与众不同的文学天赋,自认为可以担负起用文学改变世界的艺术家使命。
记得有读者问过一位作家,想成为作家,是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作家回答天赋更重要。听后会不会有些沮丧?
乔伊斯是个非常勤奋与专注的天才,在他的一生中,爱情不重要、亲情不重要,不惧怕疾病,不惧怕贫穷,认真严谨精雕细琢他的小说与作品里的每一个单词,他的世界里,word便是world。幸运的是,他有庞德。庞德信奉“精英理论”,对于庞德来说,10万人里除了100个人之外,其他都应该归类为乌合之众。这也是庞德保持其高度的文学品味的关键。一个自我意识极强、不对世界有任何妥协的乔伊斯,一个鄙视所有大众趣味只坚持面对精英读者群的庞德,在这么世俗的世界里,想活下来,还多亏了他们的土豪朋友奎因。有人说奎因对艺术品的痴迷是因为其高度的文学素养,其实,就是有钱任性。不同的土豪也要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来充沛他们的人生,奎因刚好在收藏家的道路上入伙了庞德的队伍。
用一首乔伊斯非常喜爱的,被我国智慧人民不停的模仿山寨再造的,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概括乔伊斯的文学天赋最为准确: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随感 进度 美第奇&苏黎世
“漩涡主义者”:胜利主义+激进主义+个人无政府主义。这两节里有让人发笑的一句,即“发表毫无保留的淫秽性文章…也是文学领域无政府主义的一种形式。”发表淫秽文章不得不说是一种反叛、尝试…但感觉上只是单纯的浪漫无政府主义思想。庞德支持和保护乔伊斯,因为乔伊斯是“失落已久的意象主义者,值得祝福的漩涡主义者”,因而他们才会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至于韦弗小姐,既然提到了她保守闭塞的童年环境和内在对解放的渴望,或许她全力支持乔伊斯也只是受到了“漩涡”的向心力。#随感 进度 心灵的作坊
平其實大家看書的時候,把點滴隨感湊在一起,等到看完一本書的時候,也相當於一篇讀後感喲。感覺是容易流逝的,然而付諸於文字方有更多的意義。凡之众在生命生活的轮回中负重前行,而艺术家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就必然要承担其他的代价了。他们像蚌一样是用一生凝结一颗珍珠,而我们只是在堪忍的世界被磨砺了蚌壳
今天看的这章觉得比较好看,作者写得好细致,感觉在看电影,一个在某方面伟大的人物确实付出的超过常人,他在《尤利西斯》这部书上面倾注的精力非同寻常,贫穷、疾病都不能影响到他对写作的热情,他的妻子虽然并不懂他的书和内心,但在生活上感情上还是非常支持他的,很少拿孩子和生活琐事去麻烦他,所以乔伊斯还是很幸运的,又有这么多追随者帮助他,看到他为了写书中戴绿帽的亲身感受,居然还希望妻子出轨,这是不是就是走火入魔呀[惊讶]就算在这个时代可能也没几个女人能接受,他的老婆好伟大[强] #随感 进度 苏黎世
乔伊斯创作出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作品,影响了文明的发展,留名青史。但对娜拉来说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对孩子来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的人生算成功还是失败?如果是成功的,那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可以说是完全自我的追逐自己的理想,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而完全不必顾及亲人的感受?
起初乔伊斯也是指望通过写作挣钱的吧!但是当大众和政府都不接受他的作品时,他没有选择投其所好迎合大众,而是选择坚持自我(这点很让人佩服)。对他来说创造一部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比基本的生活问题更加迫切。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感觉他掉进了自我和理想的漩涡里。然而乔伊斯无疑又是幸运的,他获得了他人的支持,使《尤利西斯》得以问世。#随感 进度【苏黎世】
多亏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才知道美第奇的含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对艺术大力赞助的家族名称,米开朗琪罗,达芬奇都从中受过资助。
"大财主"奎因在那时就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热衷于对现代艺术作品的收集,会为艺术不吝钱财。正是这位行走的ATM,让庞德看到了走出钱财困扰的希望,他的文艺复兴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稍稍恭维过后,庞德就成了自己人,奎因的赞助理念由艺术收集转为一种对杂志和写作人的捐助。《小评论》杂志不妥协的特质吸引了庞德的注意,试图借助它的力量,成为发声的渠道。不过也正是这种不妥协导致杂志了与大众文化的对立,造成资金短缺的局面。
既然各持所需,合作也理所应当,剩下的说服大财主掏钱就可以了。
现在这个时代的美第奇,会不会就是火热的各式各样的投资机构呢?#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艺术家都比常人更为敏感而用心。苏黎世的动荡岁月,给乔伊斯大量的写作素材,一字一句的锤炼,所有的生活元素都成为了笔记本上只言片语的素材。而眼睁睁看着眼部手术造成的冲击,更是激化了他脆弱的神经,让乔伊斯进一步浸入了小说虚构的世界,成为了主宰整个生活甚至汲取了他所有能量的漩涡。创作付出的代价不是一般人能经受的起的。曾经以为,有些天才作品就像是上天特别的恩赐,借由某个人表述。现在觉得,那是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之中,用心血浇灌的产物。铸造干将、莫邪也莫过于此吧。#随感 进度(苏黎世)
当乔伊斯一家踏上瑞士领土时,乔伊斯33岁,娜拉30岁。对娜拉来说,从把手伸入乔伊斯裤裆的那天开始,已经十一年了,她已经被家庭俘虏了,而乔伊斯没有。即便生活已然如此艰辛,作为夫妻的两个人似乎还是同床异梦:娜拉想的是生活,乔伊斯想的是艺术。从都柏林到的里雅斯特,再到苏黎世,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对乔伊斯的创作可能是好的,对娜拉和孩子们的生活就不一定了。当乔伊斯暗示她出轨以便于自己揣摩人物的时候,娜拉选择了暂时离开,这对两个人都是种伤害。乔伊斯不知道吗?他可能真的不知道,因为疾病。长年的眼疾和治疗眼疾时所用的药物,对乔伊斯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他害怕,所以能吃药就不手术,不发病就不主动看医生。他害怕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害怕的状态好像持续了很长时间。有种说法,动物在濒死的情况下性欲最强,因为繁衍后代是最要紧的事。我想,对已经有一双子女的乔伊斯来说,对始终自认为是艺术家的乔伊斯来说,长久的疾病痛苦可能是他创作《尤利西斯》乃至后来的史诗的直接动力来源——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语,是否也有此意呢。这时候的乔伊斯好像就是为《尤利西斯》的创作而活的,而我为娜拉感到难过。#随感 进度[苏黎世]
苏黎世
还记得第一遍读到这章的感觉,乔伊斯的眼疾首次发作,不能完全麻醉的他真的是“眼睁睁”的看着手术刀如何放进自己的眼睛里。当时娜拉应该已经带着孩子去了别的地方,但是乔伊斯已经开始创作《尤利西斯》的第三年,为了保证自己的写作和阅读,他拼了命使用放大镜或者请人读出来等方式,用一切可以书写的纸张纸片进行一个词一个词的推进。真的,读到这里的时候,当时我差点就要敬佩他了。
当我读完全书,知道他后来多次眼疾发作也没有让他改善生活方式的时候,回头来又看到这一幕,不禁想起人类艺术或者文字历史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苦难文化。比如中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简直是艺术家的首选,不会马上死,也没有外伤,甚至黄昏时刻咳上一阵,脸上出现淡淡的红晕,配着夕阳的一点余晖,获得让人羡慕的病态美感。
文学的经典,艺术的不朽可能都没有人性的莫测来得更吸引我。 #随感 进度[苏黎世]
想象喬伊斯2
失業以後的喬伊斯,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還有自己的妻兒。我無法理解,當時的喬伊斯,是如何面對所有的窘境的。或許,每一個寫作者都是一個自高度敏感而又自我屏蔽功能強悍的感知體。他一方面遠離自己故鄉的土地寫作時加入故土的元素,也在這座動蕩不安的城市裡煥發了內在的靈感。他又似乎完全無視自己生活的窘境,而像現在人們口中所說的“渣男”一樣。誠然,渣男在每個人中,可能都有不同的定義。然而,在某些方面,嗜酒的喬伊斯,以及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似乎可以想象他確實具備了某些渣男的特質。
不過,喬伊斯的才華,也得到了貴人的賞識。他的小說,雖然很不被看好。然而並沒有挫傷了內在的寫作動力。#随感 进度[想象乔伊斯]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探索的是自我主义的本质,即在原子中找寻上帝的方式。这是现代主义最伟大的反叛之一。”“原子”是什么?受乔伊斯启发,伍尔夫曾说,真实的生活就是:“心灵每时每刻接受着五花八门的印象,平淡琐细的,离奇怪异的,转瞬即逝的,像是用钢刀铭刻在心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无以数计的原子源源不断地淋洒着。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就构成了星期一、星期二的生活。”伍尔夫呼吁记录那些原子坠落的瞬间。将笔触停留在日常最细微的某个节点,引起人们对内在生命张力最敏锐的感受,这也许就是现代派文学专注的。而乔伊斯要在细微到不能再细微的原子中找寻上帝,就像在语言的显微镜下解剖生物细胞,并探究其构成,最终发现,曾经造人的上帝,完全失去意义,上帝就在自我的原子中存在,这是理想的实现,也是自我的救赎。这种反叛,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马斯登、安德森的探索。现代主义从欧洲扩展到北美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她们都经历过各种极端且富有爆炸性行为的政治斗争,最终意识到:革命从属于艺术。谁的艺术可以表现她们那活生生的力量的?乔伊斯。 #随感 进度(小现代主义)
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起到重要作用,如同奎因对《小评论》的支持一样重要。现实主义因此有了继续存活甚至发展的机会,并能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艺术走在人民之前,也需要强有力的支臂力量。各种因缘,促成一件事的发展。历史好像自有因果,自由逻辑,定期更新定期突破,给整个世界带来惊奇。#随感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现代主义的美第奇,在本章中指的是约翰·奎因吧,一位美国纽约收集了大量艺术品的律师大富豪。他成功举办了军械库展览会,让逐步陷入混乱的欧洲看到了大洋彼岸的自由之国在艺术收藏上的巨大市场,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心理:自信,骄傲,对欧洲的态度很微妙。任何来自老旧欧洲的评论,奎因都能敏锐地感受到刺激,无论对方是否出于故意。就像迪士尼选择刘亦菲出演真人版花木兰后,感兴趣的人们先考虑的很多东西都与电影无关一样。文化上的自卑感,和经济上的自豪感,在后发国家会同时存在。奎因的回应应该是庞德的意外之喜吧。一战让最富艺术气息的国家陷入泥沼,真正的贵族也没有精力去扶持新兴的艺术流派了。这时新大陆的金主主动上门,好像还很容易糊弄,野心勃勃而财力不足的庞德应该做梦都会笑吧。即便如此,庞德也知道奎因没有明说的基本要求:奎因的资助,要在美国文艺的发展上获得回报——奎因是在自愿地为祖国而投资。所以,他要求在纽约和伦敦都成立杂志办公室,并希望杂志内容丰富而便宜。也因此,作为美国本地杂志的《小评论》,才能被庞德选中,进而被奎因支持。当然,《小评论》本身的素质也很重要,但奎因对杂志主导权的争取,奎因、庞德、安德森和希普这三方关系的微妙,多少能体现杂志原有的素质对奎因的投资决策能有多少影响力。即便是美第奇家族,也希望艺术家们的作品,最好,还是在美第奇家族的宫殿里,在佛罗伦萨教堂的穹顶上。#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我喜欢先锋,创意的概念,引领。但是不喜欢精英,自视高人一等的傲慢。人的见解、心识本来就是因为境遇、教育程度的不同,各种组合影响,最初的原生家庭和环境无法选择。环境造就人,人也是时代的选择。精英,也不过是时代的棋子。饱含鄙视的语气,让人产生悲悯之心。这天下,谁又不可怜
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可以说美地奇家族加速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而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低潮之后也迎来这样一位“美第奇”----奎因。奎因为着艺术出资赞助,最后也成为了安德森被捕入狱后的辩护律师。在平庸大众面前,恰恰就需要这样的支持,其实任何文明的发展都需要文化先锋对乌合之众的引导,在平庸泛滥之时,依托于精英,依托于权势,恰恰可以发挥到更好的作用。#随感 进度[现代主义的美第奇]
本章稍微填补了我对现代主义了解的匮乏,它反叛性的内核在无数相继出现的艺术作品越发丰满,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似乎渐渐脱离了压破机构的限制。不过自己好像已经陷入了仅仅满足对某个概念的概括性定义的了解,而对夹杂其中的具体的人和事,少了本该有的好奇心思…
书中有一个很可爱的细节,就是安德森在获得在某份周刊撰写书评的机会之后,她对着全家人发表了激昂的演讲。甚至我还想象出,她是怎样义正言辞的对父母讲着关于"何为人""何为自由"的话题。安德森相继接触到,古德曼的政治上的个人主义和希普的艺术上的个人主义,从最终深信于后者。
乔伊斯的作品正与安德森信服的理念所契合,而这些作品的出版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危险似乎无关紧要了。
文章的最后提到《尤利西斯》摧毁了《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构建的自我精神,转为一种从原子中寻找上帝的个人主义,这是否正是政治和艺术在个人主义上的两种代表呢?#随感[小现代主义]
其实,按照这个道理,人类挺可悲的,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小孩去学校学习上课,就潜移默化被禁锢住了思维,尤其在中国。当时她们的状况也是社会对女性不公的吧,《尤利西斯》的出版离不开那几个女性。可能正因为中产,接受教育,更加意识到不公平。也因为中产她们有大把的时间耗费在不用考虑生计的,在其他大部分人看来可能是“无病呻吟”“伤春悲秋”的事情上吧。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doris @h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