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的私塾,更很少有人瞭解那個時期的私塾是如何的,但今天我們不談歷史,不談私塾的學術,只是從一個小小的經歷延申出一個非常有趣的一個故事。
2010年的時候,有一次無意閒帶小朋友到重慶去玩,本來興致勃勃的想去參觀什麽未來科技舘,結果到了一看,閉館了,讓小朋友感覺非常失望,然後就漫無邊際的在周邊閑逛,偶然就發現附近居然有一個圖書批發城,每個攤位上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趣味書籍,也有比較舊時的圖書。
突然,發現了一本非常“中國”的一本書,仿佛是前世的姻緣一樣,讓書和一個人相遇了,非常優美的中國山水畫面出現在封面上,那種簡潔和意境,已經讓你被吸引,果然大師就是大師,翻開裏面的内容,都是優美的中國書法文字,繁體而簡潔,配上田園般的寫意畫,讓你的閲讀和畫面的欣賞,如享受一般,如酒一樣,越享越濃;如咖啡一樣,越享越醇。當然在孩童的眼裏,就是越享越津津有味。
那這本放在角落裏不起眼的書的繪圖和編寫大師是誰呢?
他們就是---繪圖是豐子愷;編寫者是葉聖陶。
豐子愷是非常懂中國文化的畫家,他的畫讓你能夠從非常簡單的畫面上去意境非常有聯想的意境,樸實而豐富,如田園詩歌一般,讓我們舊時的生活是那麽快樂和開心,那麽的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最近大街上也興起寫一些標語口號,配圖居然還有人想到用豐子愷的繪畫,不過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是誰畫的了。
葉聖陶就更不用說了,非常著名的教育家,非常懂兒童的心理,所以他編寫的書都由淺入深,讓兒童的天性和學習融洽,從而變得很愉快。書中第一課就只有三個字“早上好”;第二課也只有三個字“上學去”;第三課才逐漸增加到“先生早”、“小朋友早”,配圖就更生動了,有小朋友早晨起來漱口刷牙、穿衣的畫面;有小朋友上學路上的各種畫面;有小朋友見到學校門口先生的畫面。書後面的内容也不拘泥于只有中國的内容,也有融入了歷史地理,如孫中山的故事;大人囯和小人囯的故事等。
這就是民國的私塾課本---《開明國語課本》
如果有人感覺這個是過時的課本,沒有什麽新意和内容,那我就用一個數據來否定這樣的想法。
當時就在想,這麽好的課本,可以讓小朋友試試,那是小朋友才3、4歲,也準備開始認字的年齡,但其實讓小朋友讀這本書本意并不是認字哈,那就開始吧。
由於小朋友還小,開始時候就讓他一周就學一個課文,然後在逐漸增加。無意間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
一次,小朋友在地板上自己一個人玩玩具,誰知他口裏就戀戀有詞的說着:
“紅花開,白花開,紅花白花朵朵开”
這個時候,才想來這是《開明國語課本》裏的内容,只是講過一次,他居然能背誦了出來,這個時候才逐漸佩服葉聖陶老先生的人文厚重。
課本是由繁體字呈現,但小朋友認識了繁體字,書中下面小的簡體字都沒有去教他,後來他自己也能夠“辨識”出來;再後來,後面的課文不用去教,他都能自己去讀懂十之八九。
中國的文化,就應該從繁體字裏面去感受,也才能發現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優美。
神奇的故事還源源不斷。
一次,在小朋友快幼兒園畢業時(其實幼兒園不用畢業哈,呵呵),他去其他小朋友家裏玩,電視上面正播放着一個帶字幕的一個外語動畫片,他就把下面的字幕全部讀給其他小朋友聼,讓那位家長都感覺非常吃驚,怎麽他所有的文字都能讀出來?!
以爲神奇就這點嗎?不,還在發生。
小朋友自從會認識字了,就去找各種各樣的書來看,也不限于兒童的讀物,一列火車當有了原始的動力,就不需要再增加什麽,他自己都會往前跑動,這個原始的動力就是民國的私塾。成人閲讀的《物理世界》也會找來看,量子、弦理論也感興趣,哈哈,這還是孩童的世界嗎?不知道。
其實,開始嘗試學習開明國語時,并沒有帶任何認字的目的,關鍵葉聖陶讓孩童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内容紧系儿童生活,从儿童儿周围开邕,逐渐拓展到社会,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力选各体的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孩童的天性就是玩,在玩中間來感受世界。
後來,小朋友進入小學了,班上的同學都給他取了兩個外號:張衡在世;百科全書。
民國的私塾,雖然延續了中國的文化精髓,但那個時期也是西方科技新思想進來的時候,也因爲這樣,那時才產生了很多很多的大師,胡適、傅斯年、陈寅恪、林語堂、巴金、葉聖陶、豐子愷、梁思成、林徽因這樣的大師,他們既有中國文化的積澱;也有西方思想的吸納。想起以前在大學給學生授課時,提到這些人時,很多同學都不知道,不知道傅斯年,他可是五四運動的組織者,也是游行舉旗幟的人;陈寅恪,估計就更少人知道了,傅斯年評價他是百年來難得見到的大家,他也是留學國外唯一沒有取得任何文憑、但被聘爲清華大學教授,奇才就是奇才,他懂八國語言,都是一些比較偏的語言---梵文、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一句名言至今還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民國的私塾也不僅僅限於只有國語,也有英文,估計大家很難想象,那時候的外語讀本五花八門,水平也高低不同,後來教育當局就請林語堂來編寫一本適合孩童學習的英文教材,結果後來全部都采用他的教材,林語堂估計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的散文、小説都非常知名,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中國小説是用英文寫的,後來請國内一個知名的學者把它翻譯成中文,估計現在的小説家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
他編寫的私塾英文課本,也非常有中國文化,插圖還是豐子愷,課本引入了適合孩童的國外寓言故事,也瞭解北美的語言習慣,所以孩童學習起來非常容易掌握,他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所以後來評價在民國时期有兩個人的外語水平最高,一個是宋美齡;一個就是林語堂。
故事結束了嗎?沒有,後來就想把私塾教育延續,當然也只是在朋友的小孩嘗試,知者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