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杂感
北京的这个冬天好像突然变了一个样子,天一直很蓝。前些年标志性的“北京雾霾”一直没有再出现。不过,似乎是为了配合这逆天的“蓝天保卫战”,整个冬天都是艳阳高照,也没有下过一片雪花。
2018年的春节比平时要晚一些,不但在立春之后,甚至拖过了西方情人节,也许是预示着未来的一年,将是一个“无情之年”。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使得今年的春节前夕的北京城尤其“安静”,除了街上零零散散的挂上了一些彩灯之外,似乎一切都和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似乎都淡忘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个节日……“年”。
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好多好多年以前。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的年货市场,爆竹、年画、春联、压岁钱、新衣服、好吃的,每一样都会让那时候的我欣喜若狂。正像歌谣里唱的:过了腊八就是年。浓浓的年味从腊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人们从一年的劳碌中绽放出笑容,不断地往家里搬各种年货。那时候生活原本是很艰苦,很多东西都要到过年才会见到、吃到。所以人们从一入冬,就开始细数距离除夕还有几天。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更是全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娱乐盛宴,全家人都要很正式的围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不时的还会由衷的捧腹大笑到东倒西歪。马季、姜昆、陈佩斯……笑林、冯巩、赵本山……。节目中的每一个笑点都会是未来几天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把酒言欢的谈资。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是一个盛大的仪式,饺子下锅的热气腾腾,鞭炮齐鸣的震耳欲聋,一时间,整个城市都洋溢着无比欢愉的气氛。大年初一伴随着空气中浓郁的硫磺味道,小孩子们挨家挨户的作揖拜年,用成套的吉祥话换得一两块钱的压岁红包,藏到棉衣最里面的口袋里,感觉好满足,好满足。接下来的几天就是亲戚们到各家去相聚,拎着大包小裹的礼物,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着阳光灿烂的笑容。似乎是因为过年的缘故,一切都是那么的喜气洋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喜气洋洋都慢慢的消失了。对于过年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抱怨”。关于好吃的,抱怨每逢过年胖十斤;关于压岁钱,抱怨价码越来越高,却统统被家长没收。关于春晚,抱怨年年相似,没有创新;关于鞭炮的抱怨最多,噪音、污染、烧钱……。当然还有春运,国人像东非草原上的兽群一样上演着地球上另一场最伟大的迁徙。“年”似乎变成传说中的那个怪兽一样,引诱出人们无尽的抱怨,吞噬着人们本该拥有的快乐。
春节,原本是一种仪式,用以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可在如今,却越来越退化成一个扩大意义的“公众假期”。尤其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厌倦了这种形式,放弃了这种仪式感。一改过年归乡团聚的习俗,转而旅游至国外享受一个相对安静的假期。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可谓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人生苦短又何其漫长,年,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又只是一个周而复始的重复。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对于步入中年的我来说,年,或许已经只是日历上普普通通的一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