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562小时,第1505日
阅读《九品官人法研究》第5章 北朝的官制与选举制度
在惨烈厮杀的五胡争霸中,最后获胜的是应被称为“生番”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以内蒙古的盛乐为中心兴起,长期保持生番性质的氏族制度。
若从天子的立场而言,最希望建立的是官僚制。天子负责统治万民,官僚则仅作为天子的左膀右臂,他们不主张自身所属阶级的特权,对天子而言甚是方便。其次,对天子周围北方民族权势者来说,希望实行封建制。在北魏草创过程中,他们付出的牺牲最多,协助王室成就霸业。因此,既然天子的地位子孙代代相传,则他们也自然有权利要求自己封建诸侯的地位传于子孙后代。最后,汉人贵族则希望实行贵族制。因为对他们而言,封建制已为陈迹,魏晋以来发达的贵族制度才是他们的心之所向。受社会承认的贵族特权,能行使任官权及及免役权,就可以让他们心满意足。
对北魏社会来说,部族的解散是一大转折。在此之前仍属于族长的部民脱离族长,成为天子的直属子民,天子的权力无疑因此扩张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天子也背上了难题。这些部民的生活问题、任官问题都必须由天子来负责。这些问题直到最后都持续困扰着北魏。
天兴元年迁都平城的同时,令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建立起以晋代为楷模的九品官制。此外,仪曹郎董谧制礼仪,三公郎王德定律令,并由吏部尚书崔宏(玄伯)总揽此事。而这位出身清河名族的崔玄伯,正是直至唐代都名耀天下的第一名门崔氏的始祖。
下级军人立下战功时,代替金银被赐予的将军号完全是虚号,大多不会带来任何实际利益。与此相比,文散官的情况会好一些,有时会被授予临时职务,直接平移至实官的机会也很多。因此与虚号将军相比,文散官多少有些实际利益。
太武帝末期崔浩全族被诛的一个原因,就是崔浩试图区分姓族,确定贵族的门地高下。当时他的朋友卢玄曾说此事为时尚早,而时机却意外地早早降临。距崔浩的悲剧正好四十年后,孝文帝开始亲政,这次,天子亲自施行了详定姓族。当然这并非天子个人的考量,而是大势所趋。如果放任贵族社会不着边际地争论,可能引起很大的纷争,甚至发展为党争。因此,天子主动介入这一问题,在调停贵族之间的纷争的同时,天子自身也在贵族化,他想将皇室置于贵族群体顶点的这个意图不容忽视。天子向贵族主义示好,门地高低的讨论在朝堂迅速公开化,尤其是吏部铨选之际争论似乎十分激烈。
地方的中正负责协助司徒府详定姓族。尤其在与北魏王室渊源很深的并州,似乎问题颇多。此时负责并州的是郭祚,其祖先乃魏名臣郭淮之弟郭亮,家族中虽此后并未再出现高官,但依然被视为名门,这大概是由于与崔浩的姻亲关系。郭祚在并州分定姓族时并无太多异议,可能是因其门地为世人认可。可见州大中正必须任用能够镇住异议、有威望的名门。
对于孝文帝来说,他的烦恼在于北方民族的名门不一定是与汉人士族同样拥有教养的贵族,这也是北方民族出身的帝王所共通的烦恼。
秀才与孝廉之间更重要的差异在于,虽说先尽才学而不问门地,但实际上却仍然受到门地高下的影响。当时南朝也是如此,门地高的贵族爱好文学,寒士则学习经学。大概是因为经学比较固定,只要有经书就能学习,而文学需要不断追随新潮流,在印刷术尚未普及时,寒士很难获得参考书。且贵族子弟恐怕没有研读枯燥章句的耐心,而寒门子弟似乎天生富有韧性。因此修文学者举秀才,与此相对,习经学者察孝廉,二者之间产生了阶级性差别,朝廷上也反映出重秀才轻孝廉的倾向。于是经学遂为寒士之业,孝廉与经学,连同以经学为专业的博士官都受到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