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指“去其两端,取其中”,也就是不走极端,在对立事物中找到折中点、结合点,这就是事物的平衡之道。这里我理解的中庸有几个关键词:极端,对立事物,折中点,结合点,平衡点。为什么要采取中庸之道,目的是为了和谐。和谐也就是人事物能进一步前进,发展。也许能促进人事物和谐发展的方式就是符合中庸之道。那么就需要兼顾一个平衡点,就像一辆车前进时在道路坑坑洼洼时,就要找到平衡点,才能不翻车,才能前进。那么在人与人相处中,那些彼此不舒服或者不喜欢的方面就像这些坑坑洼洼,容易让人感觉心理不平衡,中庸之道就让这种心理失衡状态保持在彼此能接受的程度,不至于因为心理不平衡这个大坑而导致“心灵的车子”陷入而停止前进甚至翻车出事故。因此,我认为这个平衡点所把握的度应该看这辆车子是否能前进,人事物的关系是否朝着正向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中庸之道促进和谐发展。
中庸之道是一个生命成熟状态所拥有的一种处事方式和人生境界。为什么说是一种境界呢?境界是一个人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对人事物的本质看得更加通透,内心有一定的心里弹性空间来把握这个平衡的度。就如一个老司机在崎岖的山路一样平稳开车,这就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以及变通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人生之路上历练,就如王阳明所说心上学,事上炼,才能达于道,合于一。
这样的历炼,是一个内心通透的过程,如果把心当成湖面,那么就是逐步练就湖面更多的平静的时候,减少波动,才能照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而私心杂念太多是人心波动的一大因素,因此,更多的修正私心杂念,是从人心到道心的飞跃,也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因此,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看到自己,同时再反观是否是真实的自己,再逐步自我修正,同时多读圣贤书,在自我修正中补正气,自我逐步成长起来,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证得道心,这是一个人心净化和认知转化的过程,道心是宇宙的终极存在。
就如师父所说:能见真自性者始见真天地,能见天地真面目者,方知迷途苦众生, 起引度之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