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的话:
去年的父亲节,想用些许文字,借以填满『父爱如山』的父亲节。未果。
很快,今又逢父亲3周年的祭日,打开『简书』,私密栏里,“父亲节,回忆父亲二、三事”那篇文章还静悄悄躺在那等着它的主人续篇呢。
感觉可以换个话题写。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文字的问世,请看下文。
正文:
又到一年3.17。
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第三个年头的3月17日又将来临。
3.17,对于常人而言,光阴的时空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时日,一个瞬间。可对于我们L家而言,却是一个不容忽视、难以忘却的日子。那年(2017年)3月17日的早晨,刚过九时,省立医院,父亲病床前的那台心电监护仪显示,脸色枯黄的老人他已被心电图上的那条长长的直线牵引着,去到了另一个我们尚不可知的来生。撒手西归的父亲,终于可以摆脱这月余里揪心的病痛折磨,放宽身心,平静安祥地入睡了。
人是有命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还真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亲,我一直以为他可以活过九十,也就是鲐(tái)背之年。因为从主客观两个因素来看,都有这种可能。
主观上,他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诊断出糖尿病,为保命,他把几十年的烟和酒戒了,是说戒就戒的那种,决不含糊,没有磨磨蹭蹭的那个情形。几十年来,他的生活极有规律,晚间十点半上床休息,早晨不到六时起床,从未改变;饮食上,有利于身体的食物会常吃不间断,不利的坚决不吃。有好的养生方法他也都会去尝试一番。譬如,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我就见他尝试在睡前品一小盏的葡萄酒,说是可以软化血管。法国人好美食饮酒,却普遍保持良好的体型,这大概也是和饮用大量的葡萄酒有关吧。当然,这种葡萄酒是优质的而非勾兑掺假。
客观上,父亲在1992年离休后,享受政府给予的二级医疗待遇,让他有条件求医问药。老人定期检查,按时服药,雷打不动。遇有检查单上的疑难问题,也会多方询证,求解答案。父亲的心脏没问题,也没高血压,糖尿病二、三十年来,总体控制的很好。省立医院一位和他熟识的医生曾经开玩笑地说:“老人家,你有这么长的基础病历史,还能保持这样的指标,真不错呀,有的甚至比我们年轻人还好呢!”他也为之感到宽慰,觉的是自己努力控制的结果。
父亲死于直肠癌。他是出生于粤东山区的客家人,在饮食习惯上,多吃肉,少海鲜鱼类。但年轻时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患上了便秘。长此以往,经年累月的浸润,使他身上的肠道在直肠镜下显示为模糊不清的黑病变。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年,总被通便问题困扰着。一年二次的直肠镜检查,也并没有检出癌症什么的。不是绝症,你又这么大年龄了,那个医生会冒着手术上的风险为你动刀做手术呢?然而,病人身体上的难受,生活上的不便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也是医生乃至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我曾带老人去过几家医院,包括洋头口的省人民医院,检查是否有患痔疮的各种可能。无奈,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2013年的那个夏天,继3个月前的直肠镜检查后,父亲又一次申请再查。省立医院内窥镜室的何主任和他相熟,说:“不是刚查过吗?”在父亲的坚持下,再一次做了直肠镜检查。这一次的病理报告出来,显示黑病变部位有癌肿,而且是恶性很高的那种。
其实,父亲通便不畅,就是肠道的某个部位长了肿瘤,致肠道变窄。在我看来,直肠镜检查,抽取的标本,若位置不对,没有检到癌肿部位,自然无法提前告警。这就是运气,就是命了。有的人,胡吃海喝,遇有问题了,运气好,一查就准,早预警,早治疗,无性命之忧;而父亲,运气不佳,反复检查,最后是发现了,预警了,但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原本肠癌的生存率是蛮高的,发现的早,切除了多会没事,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些例子。可父亲也遇上了这种情况,纵然自己也很重视,但时运不济还是被耽搁了。能说什么呢?天不假年,惟有一声叹息!
病症确诊后,院方安排住进了于山脚的协和医院。因为肿瘤占位有点大,还不能马上手术,故先在放射科做前期治疗,后转干部病房。
在是否手术的问题上,我与父亲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只要能动刀切除病患,就能提升生活质量。而医院,却在犹豫不决间。在和结直肠外科主诊的林主任之间的对话时,我的“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直白,让院方主刀者放下了包袱。
随后进行的手术很顺利,父亲总算下了手术台。2014年的春节,我和父亲是在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病房,度过了农历甲午马年的整个新春假期。手术恢复期,我曾问过查房的林主任,他坦言没有切得很干净。“为什么?”“切干净就下不来手术台了!”尽管如此,这个手术,还是为父亲赢得了整整三年的生存期,而这三年,是有生活质量的整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协助父亲定时在协和医院复查;在福马路上的省肿瘤医院陈乃杰主任处进行中西医的辅助治疗。或许感到去日无多,父亲开始撰写自己的生平,完成了《我的自述》的初稿、校对与核稿。打字是我请人帮助完成的。定稿后,根据他的分列名单,分别邮寄他的战友、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在这期间,他还见到了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战友、同事、同学。如从南京来的老同事刘老师、董老师夫妇,有马来西亚回来探亲、祭扫祖坟的三个侄子。更多的,是通过书信和电话联系着,偶尔也会在我们的帮助下用微信视频交流。
↓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2014年10月间。当时,南京的刘老师和董老师夫妇来福建,旧地重游,来家看望父亲母亲,他们都是原永安水校(现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同事了。那年年初,父亲在医院刚动过大手术,看面容,恢复的还不错。
自左至右:母亲、董老师、刘老师,父亲。
时间过得飞快,日子在平淡中,在夹杂着各类的复查和等待结果中一天天地过去。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三年的生存期已经过去,我们以为肿瘤已离父亲而去,我们还希望有四年或者五年的来到。
其实,在世间,好多事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病魔在改变着进攻的方向,正悄悄来到父亲的身边。2017年的春节刚过,肿瘤以侵犯膀胱、腹腔的方式宣告它的到来。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它就让曾经信心满满的父亲心灰意冷,痛不欲生。许多人不相信,春节期间还声音洪亮,到处给人打电话拜年的父亲,竟在年后不久就气数已尽,撒手人寰了。
我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但希望是父亲手术后的第五年,或者上天再慷慨一些,假以天年,在他九十岁后的某一天。当然,对于宗族观念挺重的父亲,能够看到孙女学业有成归来,立业成家出嫁,是再好不过的了。只是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感觉不太现实,显得太奢望了。
事实上,父亲也很满足,他多次和家人说过:他是这个家族里长寿的一个人了,祖父,祖母,曾祖父等寿命均不及于他。87岁高龄享年,在福州的地方风俗里,是可以绑红带办白事的。
父亲的葬礼是由人社厅老干处操办的,规矩按党员干部那套方式举行,既简单又肃穆。厚养薄葬,这样一种风气很好!人既已去,随后的许多事就显得无足轻重。
现实生活中,大概是生活里的百般操劳,身心疲惫,男人的寿命总比女人显得短些。父亲年长母亲将近7岁,常说福无双至,父亲既然已走,那就让2017年始进入耄耋之年的母亲代他好好再活上些许年吧。
父亲是幸运的,他这辈子生活上有母亲伺候于他;退休后,有稳定的退休工资和良好的医疗条件保障着他;有单位和组织(省人事干校、省公务员培训中心、省人事厅老干处、省人社厅老干处、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在时不时地关心着他;有他的战友、同学、曾经的同事在惦念着他。他的晚年,虽然也遭受到病痛的短暂折磨,但相比于他的健康高龄,这段时间很短很短。更有他的儿子,陪伴着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那段泥泞路程。他走了,还有他的老伴在念叨着他,有他的一双儿女在怀念着他,更有他的儿子在周年祭、清明节,还有父亲节时,会一次次地下笔在写文缅怀着他。而相比于我们的父母这辈,我们这代就差了一截几许。再下一代呢?不确定!
所以,生死有命,不必对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苛责。在我们这种年龄,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是最实在的。君不见,突如其来的新冠大疫,让原本可以继续前行的许多鲜活生命猝然而终。谁能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敲门!
原木色的圆桌上,灰色的轻烟在春季午时的空气中升腾缭绕着,母亲坐在桌子的一侧,端视着父亲遗像中的熟悉面孔,沉湎在往日共同生活的回忆之中。。。她说:古时要守孝三年,三年期未满,不可以举行婚嫁、吉庆之事。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
现在与远古在观念上改变了许多,但有些必要的仪式感还是需要的。对父母的孝敬,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在社会对他人的尊重与否。
年年都有3.17。
父亲的3.17,他在往生的世界里,可以祈福保佑着他的家人;而在尘世的3.17,我们能做的,就是借此机会缅怀故人,维系家庭的亲情友爱,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做能做的事,做该做的事,过好每一天。好好的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整理父亲遗物时找到的几张老人年青与老年时的照片,作附件随发!
起稿于2020.3.16,农历庚子鼠年仲春。
完稿于2020.3.17,午时。
2020.03.17发布于「简书」
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