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一
上周,爷爷的友人过来小聚,并依旧带了两盒青团,麻酥糖,大白兔奶糖,中华铅笔。这些东西从我记事起,年年都有,直到今年,以后还会有,而这些属于清明时节特色礼物,属于一种乡情,带着暮春特有的意义,清明时分!
已过耄耋之年的这位老人,知道他是有学问的人,复旦大学的教授,由于历史原因才和爷爷有交集,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对于我来说,有关我的童年生活照片不论黑白还是彩色都是出自他之手。我一岁时哥哥骑木马,我抢不到哭鼻子;三岁时每人一个苹果,我穿着打着三个不同花色拼接补丁连襟花袄子,笑的比院墙外的菜花耀眼夺目,比前院满院的桃花甜蜜,靠着家门口的“矮挞”,和哥哥炫耀我苹果略大;7岁穿着红色的皮衣,偷了奶奶的松香头油抹得闪亮的马尾,头顶带一个自己扎的红丝巾编结的超大的头花,半坐半卧学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国王的眉眼;9岁扎耳洞,耳朵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米珠,耳朵怕感染涂着菜籽油;13岁成人礼第一次穿盘扣对襟小袄配罗裙……
(备注:“矮挞”是小时候家里大门之外加固的一道雕花镂空的矮门,只有半人高,不过对于小孩却很好的屏障,可以看得到门外的风景却出不去)
因着青团和标配礼物,忽然觉得马上就是清明了。清明有什么,南方有艾此时鲜,可以采来煎蛋,也可以耐心等它的根老一些了,挖来煲汤,当然最普遍的直接做青团子了。清明还有什么,家门口的竹林数不清的竹笋,往山上走过100米,扭扭捏捏的蕨菜正当时,清炒凉拌烧肉没有一样不鲜美。清明还有什么妈妈开始采新茶,茶醒来了。有晨露时摘下的两瓣以内的嫩芽最好,热锅下去,徒手翻炒搓揉,明前碧螺只一春。
清明,万物生长,有的可吃,有的可尝,有的可赏,都是天地恩赐。
札记二
回家,大小四桌供奉拜了祖先,我们俗称“过节”,有鱼有肉,时鲜当令点心!一年过四个节,一个都不能少,最少7个菜起数。清明拜祖是一件重大的事,但凡可能就算出远门了清明是开春头一个节,也都会回来。亲人相见,午间同聚餐,一起分享供奉过祖先的食物。好像这样,祖先的恩泽,就透过食物,传递给了每一个后人。也有信奉基督教的,绝不吃供奉过的菜,那时另当别论。也有朋友特别不理解这种,我戏说朋友是“孙猴子”,未必理解我所认为的这种传承的意义。
我家的习俗,拜祖常备一份小零食。做小孩时,无多零食,曾等别人拜完那会,很欢快地,跑过去讨一把来吃,觉得甚是美味。等大了,想起这些事,就不由的准备一些可心的零食,尽分给更小的孩子。
清明,这个念怀先祖的日子,于美食中带份甜蜜,希望小辈会存下欢喜的记忆。
札记三
有人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一句,载于《岁时百问》,写者是何人,已经不太明了,但说的真好。
这样的日子,奉先人,但以应时的花果,就已十分好了啊。可是现在经济条件貌似有了,一切随心所欲,先祖喜欢什么供奉什么,香烟老酒麻将手机,iPad。
但有一个我们永远在坚持,山林防火,日行一善,我们永远在山上只挂纸钱。很多人上山扫墓,烟熏火燎,锡箔黄金冥币保险箱,搂搂呱呱一堆,漫天烟雾,这些只需在家祭祀时有。说到挂纸钱,必是前三日早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更早。记得爷爷那会买来很多彩纸,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孔方兄无论外形如何变幻,内心的圆是必须的,拿着奶奶妆奁箱里掺着鱼丝金线红丝绦的剪刀,游走在长长的彩纸间。最后四对折的纸神奇的成为纸钱串,爷爷必然会说,孙子重孙剪的最值钱,祖先们受用无穷。
值此气象清明之际,天地万物都这样好,人的心与行,一起清明一点,与时俱进一点,随手公益之心存一点多好。
札记四
清明一词,可讲天地万物,可讲人心。二十四节气里,如此跨界的,只清明一个。
有时想,或是圣人教化,用心良苦,而悄悄将此一词,安放在四时变化里,让百姓日用而不自知。不觉间,就将一颗觉醒的种子,植入人们的意识里。清明之心,以善为本,是觉悟的种子。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讲的是春耕春种。若在每一个孩子心,皆种下一颗清净的种子,他们长大了,世界会是怎样的?
清明时节,愿种清明心。
---------------------------------太阳雪2017清明前
狗尾续貂:说真心话,每年清明都带有细数的哀愁,那一份怀念与牵挂久久萦绕心头,这是一个正大光明酣畅淋漓发泄负面情绪的时节,清空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