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住到乡村、山野中去寻找灵魂的归宿。这些人热爱自然田园,摒弃功名利禄,出离城市的浮躁生活,回归自然、朴实的生活,慢享着当下。他们用自在的心,去诠释生活的美,让生命回归舒适、放松、喜乐的状态。
我们将分三期给大家带来八个返璞生活的典范,他们各有各的特色,看看哪一款能够拨动您的心弦,这样的生活方式你喜欢吗?
三、 浙江新昌两位硕士生打造共享社区走红
2016年,两位同济大学的高材生肖磊和好友老曹,在浙江绍兴新昌的山谷里发现了一片仙境:《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几乎和这里一模一样。来过这里的文人墨客,有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唐代诗人李白,还有《唐诗三百首》里一半的诗人。
于是两个人当即决定,要在这里建屋、工作和生活。
他们花了四年,陆续修缮了六栋房子、建造了六个花园。整个村子就像一间“陋室”,入简出繁:进入室内,夯土墙面给人简单、质朴的感觉;走进庭院,景致却是繁盛的,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美。
后来,两人的生活状态在社交圈里越来越红,吸引了四、五十个朋友定期来访。他们中有建筑师、律师、金融行业从业者,也有服装设计师、作家、插画师、茶人……老曹还根据他们可能的职业习惯给许多人专门设计了小屋,让生田社彻底变成了一个快活的熟人社区。
现在,肖磊和老曹80%的时间都待在村子里,一年的日常消费不超过1000块,内心却富足了。肖磊说:“这个村子的美妙,在于它完全像一个共享社区,刚好实现了熟人的社交尺度,这让每个人都很有安全感。”
四、博士夫妻的农民生活
2011年,都学农业管理的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程存旺,放弃了光鲜的工作机会,到乡下白手起家,当起农民。跟大部分人想象中逃离城市、归田园居的悠闲画风不同,夫妻俩用学来的干货,垦荒地、建农场,用生态科学之术,种健康的蔬果。他们的农场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的案例。作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石嫣还曾获得世界经济论坛颁发的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十年过去,如今的农场里,不少90后、95后,甚至零零后也来了,大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为成为农民而骄傲。
十年里,沃土打枝,下地除草,仔细查看一百多种蔬果的状态,是这对博士夫妻的日常。位于北京顺义区龙湾屯镇的柳庄户村,有“北京最美乡村”的称号。石嫣和程存旺在村里租了个院子常年住,而农场就在村口,天气好的时候,骑上电动车,十分钟就到了。这边的两个基地,加上通州还有一块地,两人的农场一共400多亩。
早上7点一到,村里的叔叔阿姨们出现在露天蔬菜地里,摘白菜、萝卜,挖铁棍山药,这是初冬的时令菜。旁边的大棚里,青椒、豆角、西红柿等更多蔬菜也在慢慢成熟。夫妻俩一头扎进地里,一边和大家唠家常,一边拿起作物观察。带着露水的蔬菜,被运到不远处的分拣房,经过简单的装箱,会送往北京城里的订户家里。一家人吃多少,就订多少,没有好看的包装外表,吃的就是新鲜与健康。
长期的户外劳作,让夫妻俩脸上褪去书生气,手上的茧子、健康的肤色,都是他们在田间地头的印证。只有偶尔从嘴里冒出的农学专业词汇,才让围观者恍惚:哦,原来他们不只是农民。
随着经历更多实地调查和实践,石嫣说:“很多人问过我,生态农业能养活中国人吗?现在的食物产量,其实已经养活了中国的人口,但这个背后是巨大的浪费。不能一边浪费,一边向土地索要。因此中国传统农耕的智慧,包括稻鸭共作、桑基鱼塘等,这些不该只成了遗产,得传承下去。”
如今,夫妻俩务农十多年,婚姻步入第十年,农场已有九年多,儿子小艾呱呱坠地,“从没给他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别人给的二手衣物。”石嫣开玩笑说儿子绝对是个“有机宝宝”。不只是石嫣的小家庭,在农场里,二手循环早已成了所有人的生活理念。
走进名为“棚友食堂”的公共区域,桌椅板凳置物柜,墙上挂着的菜篮子,都是从村里乡亲家中淘来的。没有一次性餐具,大家吃完饭,会用麦麸先把碗里的油抹去,再用水冲洗,节约点滴资源。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可了他们的生态农业模式。不少人把家搬来了乡下,更多的职业和身份逐渐在农场产生,让“农民”二字的涵义更加丰富。
五、北京夫妻卖房去郊区,彻底放养三胎
在北京六环外的小村子里,有一栋外方内圆的房子,显得格外特别。房子从外观看不到窗户,蛋圆形的内院和玻璃幕墙,带来了奇妙的光影变化。建筑面积有300平米,两层楼高,还有一座空中菜园,可以供屋主一家每季吃到新鲜的蔬菜。
屋主任泉灏曾在加拿大航空公司做物流高管,在小女儿出生后,决定辞掉工作专心陪伴家人,带着太太、三个孩子、岳母,一家六口过着极简的乡村生活:不买奢侈品;自己种菜、循环利用资源;给孩子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任泉灏说:“很多人以为我们财富自由了,但我们还是在创业,努力寻找经济来源,选择乡村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
2015年,他请来设计师好友林巧琴帮忙设计一个可以满足六口人居住的房子。他希望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独立空间——孩子有地方玩、姥姥有地方种菜,还要能拉近一家人距离,可以互相照看。林巧琴最后设计出一个外方内圆的建筑,面积三百多平米,两层楼还带顶层菜园,这让任泉灏一家都非常满意。
室内有14个空间,门厅、客厅、榻榻米区、餐厅、厨房、小茶室、姥姥的房间,上二楼有多功能书房、禅修房、主卧、女儿房、儿童书房、儿子房、洗衣房。圆形的玻璃幕墙带来丰富的光线变化之外,还能让家庭成员在每个角落都能看见对方。
这栋房子的层次很丰富。任泉灏先在大门口种了一排竹子作为屏风,还设计了一个仿造溪流的水系造景。红枫树和草坪上有个户外茶桌,那是任泉灏自己用老树根和强化玻璃做的。他在内院的木板上种了各式植物,上旋转楼梯顺时针走到底,可以到顶层。这里的空中菜园一年能够产三季,冬天的时候还能冬储萝卜、白菜、南瓜,一家人基本上不用买菜。
任泉灏说,我们希望孩子能真正对自己有个认识,比如他们成年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知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更好、更早把握他的人生。
孩子们不需要有太高的收入,可以不挣那么多钱,也不会因为物质迷失自己的内心,可以游刃有余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以很幸福地生活,我们就觉得就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