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1000
过生日时,朋友送了一份礼物给你,等到对方过生日时,你也会准备一份礼物给他;
同事帮过你,下回等到他遇到了问题,你也会热心帮他一把;
同学结婚时,热情地邀请了你,等到你结婚时,你也会记得邀请对方参加婚宴。
以上等等,这些礼尚往来就是互惠原理在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别人给你一些好处,你也会尽力回报给他。因为拿了别人的好处,你就会产生一种亏欠感,很想为对方做点什么。
这种心理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哪怕是一个陌生人,只要给你一点蝇头小利,你都会更乐意接受他提出的要求。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软”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关于互惠原理的实验,它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实验分为两次:第一次,研究人员乔在工作期间请同伴们喝了一罐可乐;第二次,换了一批人,乔没有请大家喝可乐。
工作结束后,乔请求大家帮忙,他告诉大家自己正在卖一款彩票,如果他能卖出足够多的彩票,就能得到一笔奖金。结果显示,那些喝了可乐的人都表现得更加大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欠了乔一点人情,所以有义务帮助乔,他们买彩票的数量是其他人的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乔买一瓶可乐只要花一毛钱,但算下来,那些喝了可乐的人平均都花了五毛钱去买彩票。乔的这笔买卖做得真不错,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整整五倍。
这也说明了互惠,不一定是等价交换,也可能是以小博大。某些场合下,就会有人故意用一些小恩小惠,来换取你更多的回报。
比如,超市里经常有一些导购邀请大家免费试吃、试用。不少人觉得白吃白喝别人的东西不好,总会在试吃试用后,买上一点东西,哪怕自己本身并不是非常喜欢,但这么做可以弥补内心的亏欠感。
印度有一家超市做活动,老板就故意把奶酪放在货柜外面,所有顾客都可以自己切一小块,免费品尝。结果,当天销量火爆,短短几个小时就卖掉了一千多斤奶酪。这就是互惠原理产生的强大影响力,给人们一点小便宜,他们就会消费得更多。
此外,不少募捐机构也会利用这点,向路人索要捐款。他们会先送给路人一束鲜花、或是钥匙扣、糖果这样便宜的小礼物。
如果路人拒绝,他们就会坚持说,“这是送给您的礼物,请一定要收下。”接着,他们才会请求路人捐款献爱心。
这样成功的几率很大,刚刚收下小礼物的路人,通常顶不住压力,就会乖乖地掏钱捐款。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以小博大的互惠方式,还有一种以退为进的互惠方式。这种互惠方式连一点实际的好处都没给你,纯粹是利用你内心的亏欠感来空手套白狼。
举个例子,你的一个亲戚找你借钱,他一开始想找你借五千,结果你找了个理由拒绝了。他也没生气,就继续和你磨,最后他说,“没有五千没事,借个五百也行呀。”
这时候,亲戚的多番请求在你看来就是一种让步,你会觉得这点钱都不借给对方,也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你就答应了。
但事实上,对方一开始就只想和你借五百,最先提出的五千不过是用来让你内疚的幌子罢了。
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这个大要求属于那种别人一听就会拒绝的。等到别人拒绝后,你再接着提一个小要求,而这个小要求才是你真正想要提的。
说一个人,他在街上遇到一个男孩,对方向他兜售马戏团门票,一张五美元,然后马上拒绝了。接着,男孩又和作者说,如果不想买门票也没关系,不如买两根巧克力棒吧,就两元。这回,作者就爽快地答应了。
这种“先大后小”的互惠方式在销售行业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你想买房子,中介小哥往往会先带你去看一套豪宅,如果你买下来,对方当然很高兴。但如果你不想买,中介小哥就会接着带你去看价格更合理的房子,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你购买的概率。
此外,你去商店买衣服,导购通常会先给你推荐一件高价的衣服。等你谢绝后,她才会再为你推荐价格合适的衣服,你买单的几率就大多了,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弄清楚了互惠原理后,你就能更冷静地对待生活中的那些小便宜、小恩惠。有时候它们就像一个鱼饵,为的就是把你骗上钩来。
你要提高警惕,勇于拒绝那些另有所图的人,他们可都是擅长使用互惠原理的人,你不用因此感到愧疚。
当然,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还是有很多人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你、关怀你,没有考虑那么多利弊得失。
总结一下互惠原理,说的就是当别人给了你一些好处,你也会乐意做出回报。
这个原理被广泛地应用在商场和谈判中,除了注意生活中的礼尚往来,你也可以在一些场合使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帮助自己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