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朱老师《教育的细节》这篇关于“怎么和孩子说话”的教育文章,让我对日常沟通的“隐形力量”有了新认知。
文中W妈妈粗暴关电视、张老师的“隐形教育”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用命令和情绪阻断沟通,后者用沉默的尊重,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原来语言不是“管教工具”,而是“心灵桥梁”——随意的指责会像“双刃剑”,既刺伤孩子,也暴露教育者的急躁;而克制、共情的表达,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最触动我的是“语言暴力”的细节:老师随口的“你也有人要啊”,竟成学生多年的心理阴影。这让我明白,教育里的每句话都自带“塑造力”,能滋养也能摧毁。我们总强调“怎么说”,却常忽略“怎么听”——像张老师那样,把话语权还给孩子,才是真正的尊重。
合上书才懂:好的沟通从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