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西汉刘向的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一直没忘记莎士比亚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一直铭刻培根的论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是,我也一直自惭形秽,“鄙人读书甚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全家都在修整我们“书屋”“书柜”而努力。紧靠卧室后墙,偌大的古色古香的三组双开门书柜里装得满满的。按照我家年龄及所要读的书目的不同,里面分门别类地装满了童话语言类、名著名篇类、教育理论类、医学类等;从内容来看,有闺女用的课本,有儿子高中读过的课本、有我中学用过的整套语文课本、有我们各有所需的理论及杂志等。整理书籍的过程是麻烦而幸福的,读过的书里有你走过的路。
我想谈谈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上师范时学过的课本,好多已经找不到了。但每次筛选,我一直保存下来的是我的绘画书。有人说,绘画能让自己的人稳下来,能让自己的心沉下来。现在想来,师范时期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过往,但我始终没忘记自己学习绘画的情景。由于当时我上的是普师班,所以美术课并不作为主要学习的科目。但那时,我参加了学校课设的美术兴趣小组。每次,我都会早早地到达学习地点,跟着老师学习绘画。简笔画、素描、水粉、写意等我都学过,但我最喜欢的是写意画。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写。写意画是胸中之物,非眼中之物,以超脱形似谋求意境的再现。我虽不是超凡脱俗之人,但我却喜欢那种超脱求意境的美好感觉。师范三年,我最钟情的是我的绘画课本,我最得意的也是我笔下的那一张张写意作品。虽然现在想来,当时学的只是皮毛而已,但那本绘画书却丰富了我几近荒芜的师范生活。
离开原单位决定要离开时,是一个浓热的午后。我从单位住室里带走的东西有三样:听课记录、用过的教案本、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虽然只有三样,却用大纸箱装满了我的车后备箱。那时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在烈日和暴雨下》里面的句子:“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那时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是,我却带走了我的书籍。
几年的听课记录是我必须要带走的。老单位的听评课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每学期的听评课绝不是走形式玩花样,我和我们语文组的同仁们认真地准备每一节课,我们认真地组织评课,提优点、说建议、谈改进。听评课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笔记记录了我认真学习的点滴;每一页的旁批眉批记录了我边听边思的脚印。在听评课活动中,我进步了不少。这,我要感激我们学习浓厚的教研氛围;我要感谢我们曾经在一起奋战的战友。
《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与学》是我必须要带走的。不过今天谈起来,我觉得很愧疚。因为我把我们学校当时赔给我的教学资源带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成长应该是从我读《语文教学通讯》《教与学》等关于语文教学的杂志或理论书籍开始的。我曾经在我的文章中写过,当时的我太过稚嫩。我深信“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我深感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有太多的“疾病”,我想医治自己的病。当时,学校唯一的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理论性书籍大概也就是《语文教学通讯》之类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我把同办公室语文教研组长王海峰老师办公桌上的所有《语文教学通讯》之类的书籍“扫荡一空”。看书,写笔记。静静的夜空,我静静地读书,那种感觉很曼妙。记得有一次我在市医院陪护妈妈,晚上的病房不能开灯,睡不着觉的我拿着《语文教学通讯》光明正大地坐在病房旁边的医生办公室看了起来。记得当时一位医生看见我,温和地说:“想不到来陪护的家属还有如此喜欢读这样费脑子的书的。”末了,她还说了一句:“晚上睡不着时,就来这里读书吧。没事儿的。”当时,真的感觉在读书学习方面,不论职业是否相同,但趣味一定是相同的。《初中语文教与学》这类书最难读,因为它里面几乎全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如果不静下心来,如果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是很难做到坚持读下去的。
我也多次因读“她”不够钟情而几近荒废,但终究在时断时续中几多收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是仙台人,我在仙台学校的教育书籍中慢慢长大。后来,学校为我们订了《青年文摘》《半月选读》之类的杂志书籍,原因是想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多接触最新文章。也是在一本本杂志中,我学着重新思索我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定位。我不能仅仅会教学生学做阅读题,我得尝试着自己去出试题。发现好文章,总会思考:这篇文章我该从哪些角度来出题?当时,有点像《香菱学诗》里面的“挖心搜胆”。不过,现在想来,那种感觉其实很美好,那种经历还是让自己进步了不少。
从在这之前的工作单位出来,我几乎是什么也没带走。可能是当时放假时本没有要离开的计划,我只是习惯性地拿了基本试卷。不过现在想来,即使当时有要离开的打算,除了试卷,我还真不知道该有什么要带走。没有教育理论的书籍,就使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理论的支撑。
来现在的工作单位半年多了。我曾经说过,这个单位里的每一位老师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甚至有的老师不只一本。这里,比赛活动胜者会得到书;生日,校长会赠书......在这里,丽华给过我《诗意语文》之类的书;学校赠过我《写作教学的智慧》;另外,我们教务处的书柜里有理论书;学校阅读吧里有书;学校图书室里有书;每位老师的办公桌上有理论书......只要你想看,只要你爱学,这里能让你畅游教育教学书籍的海洋。
说完学校里的书与我,我不得不提及火柴公益计划与我。火柴公益赠书的链接是秀红给我推荐的,也是在她的引导下,我参加火柴公益读书打卡活动。《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的勇气》也是在火柴的赠送下,我得以拜读。去年的春季是最充实的,因为每晚有《教育名篇》伴着我。读书、写感想,读书打卡的日子很充实,很快乐,荡涤了我的内心,也使我回归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西晋陈寿对读书的精当评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 代杜甫对后人的劝勉;“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是 明代 冯梦龙对读书人的劝诫。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读书日,我想说,我与书,做个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