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梁积林
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说:“如果我读一本书,而这本书能使我浑身发冷,什么火也无法使我暖和,我知道那是诗。如果我切实感到我的天灵盖好像被揭开了,我知道那是诗。我认识诗的方式仅限于此。难道还有别的方式吗?”
梁积林的诗正是给我这样一种特异的感受。读梁积林的诗,心灵会浸润在自然的宁静和空旷之中,无限地舒展,仿佛撑开一对大翼在苍天大地间自由地飞,间或闭上眼,任风在耳旁呼啸。不经意间,积淀在心灵深处源于民族和古典的无意识被激活,倍感诗人营造的意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相融。
追本溯源,梁积林的诗是一种本土意义上的写作。梁积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现在空灵冷寂的意境和瞬间永恒的心灵。空灵冷寂的意境,一方面来源于诗的结构。他的诗歌主要都是采取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在目力所及的范围,视点在空间里平移,撷取多个意象并置,意象和意象之间以分节过渡,读者在想象中完成思维的跳跃,颇有中国水墨画“计白当黑”的意趣。一方面也来源于地域性写作创造的河西意象,落日、雪山、牛、羊、马、鹰、风、雪、戈壁等,无不体现河西特有的空旷寂寥和苍凉冷寂;另一方面是诗人出神入化的比喻,将不同事物之间联系起来,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如果我把目光的矛/沿着烽火台的肩膀伸过去/夕阳就成了它挑着的头盔/摇摇晃晃”。《烽火台》;“羊群的石头/滚下山坡/向我砸来”。《黄昏,那个小山村》;“谁把一钩弯月/当成了挑亮祁连雪灯的/一枚针。”《马场夜》瞬间永恒的心灵是与“悟”联系起来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艺术是审美体验的产物。诗歌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诗人的审美体验的。诗歌的语言是创造出一种审美意象,指向神秘的体验世界。梁积林创造意象颇有禅的“顿悟”的意味。
他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刹那间的永恒。他惯用比喻、通感的修辞和将事物对立的两极置换的手法,有时是综合运用,完成意象的瞬间永恒。“北山口下来的一群牦牛/把雪地/烧了个窟窿”《马场雪》,把黑牦牛比喻成窟窿,妙趣天成,“牦牛”和“烧”是不燃和可燃的置换。“几声闪着寒光的狗叫/很随便地/搁在草地上”《马场夜》。“几声闪着寒光的狗叫”是通感修辞的运用,把视觉和听觉进行了沟通,冬天的奇寒也随之降临。“狗叫”“搁在草地上”是虚和实进行置换。“身背褡裢的旅人/掂了掂云层/继续向西”《风吹草低》,这首诗中“云层”由轻置换为重。“那鹰腾空而起,似按了一下/岩壁:矮了下去”《那……》,诗中将动和静进行置换。“一抬头就看到天了/蓝的。真想敲下一块/做我的佩玉”《山堡上》,天其实很远,但“一抬头就看到天了”将天拉到了头顶伸手可及处,远和近进行置换,转而合理的想象“真想敲下一块” 虚和实进行了置换。需要强调的是,将事物对立的两极置换,并不是随意而为的,是基于诗人独特的直觉体验———心灵和自然感应,通过置换,梁积林的遣词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前面几首诗中的“烧”“搁”“掂”“按”“矮”“敲”等词使诗歌的意象在瞬间永恒,这种类同于禅的“顿悟”,使诗人的心灵也在瞬间永恒。 诗人李小雨说:“读梁积林的诗,感到的是一种浸透骨髓的寒冷。”(李小雨《雪暮中的马匹》)诗人古马说梁积林的地域性写作:“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悠远岁月中农牧生活缓慢稳定的风格以及生命之霜的严酷,有几分寂寥有几分忧伤。”他的生命融入了河西大地。生命是独立于天地间的奇迹,荒凉、悲苦和贫困是无法扼杀生命的。
正因如此,可以看到诗人在实践着他的诗歌理念:“诗不会给诗人带来物质上的财富,无论命运怎样安排一个诗人的生活,他都应该永远站在人类心灵的高处。” 如果说,传统是经,地域是纬,梁积林诗歌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经线和纬线相交的那一个点上。
粱积林,甘肃山丹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歌八骏之一。参加过诗刊社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和第九届青春回眸。著有诗集《河西大地》《西北偏北》《部落》《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诗歌卷•梁积林的诗》《神的花园》等多部、短篇小说集《寻找道尔基》和长篇小说《付楼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