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齿,大概是很多人牙口生涯里的小渡劫。打麻药、敲锤子、扯钳子,好不容易感觉牙齿快出来了,医生却可能说一句:有点断根了。这时候,不少人心里会咯噔一下:断在里面会不会发炎?是不是医生技术不行?必须得全掏出来才放心?
先搞懂:智齿为啥会断根?
智齿断根,不是医生手滑那么简单。它的牙根结构本身就可能埋雷:
长得太任性:智齿是人类口腔里最后长出来的牙齿,常常因为空间不够,长得歪歪扭扭,有的牙根弯成钩,有的分成好几段细根,还有的深深扎在骨头里,和周围的牙槽骨、神经(如下颌神经管)贴得特别近。这种复杂根,就像埋在土里的畸形树根,拔的时候很容易被掰断。
骨头太结实:如果智齿周围的牙槽骨密度高、弹性差,拔牙时牙齿受力不均,也可能导致牙根断裂。
操作有局限:智齿位置靠后,医生的视野和操作空间都比较小,尤其是一些完全埋伏在骨头里的智齿,器械很难精准发力,偶尔也可能出现断根。
关键问题:断根必须全部掏出来吗?
答案是:不一定。是否需要取出断根,医生主要会看这几个关键点:
1. 断根的长度
如果断根很短(一般认为小于 3 毫米),而且顶端已经埋在骨头里,没有暴露在牙龈下,通常可以放任不管。
因为这么短的断根,人体会慢慢把它当成异物,用骨头或纤维组织包裹起来,很少会引起炎症或疼痛。反而,强行掏这么短的根,可能需要磨掉更多骨头,增加创伤。
2. 断根是否有炎症
如果智齿本身有炎症(比如反复发炎的冠周炎、根尖周炎),断根上可能附着细菌或感染组织,这种情况即使断根不长,也建议尽量取出。
否则,残留的感染源可能导致术后反复疼痛、肿胀,甚至形成脓肿或囊肿。
3. 断根的位置
这是最需要谨慎的一点。如果断根靠近重要结构,比如下颌神经管(里面有神经,负责下唇和下巴的感觉)、上颌窦(鼻腔下方的空腔),或者邻牙的牙根,强行取根风险会很高。
靠近下颌神经管:可能损伤神经,导致下唇、下巴长期麻木(虽然多数能恢复,但过程可能长达数月)。
靠近上颌窦:可能戳破窦壁,导致口腔和鼻窦相通,出现鼻塞、流脓、感染等问题。
靠近邻牙:可能损伤邻牙牙根,导致邻牙敏感、疼痛甚至松动。
这种时候,医生往往会选择暂缓取根,只要断根没有炎症,先让伤口愈合,后续定期观察即可。
4. 患者的全身情况
如果患者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出血性疾病等,或者正在服用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强行取根可能增加出血、感染风险,医生也会更保守,优先保证安全。
患者该做什么?别慌,听医生的就对了
发现断根时,最忌讳的是患者坚持必须全取出来,或者因为担心而过度焦虑。
其实,有经验的医生会在拔牙过程中实时评估断根情况:如果判断取根安全且容易,会尽量取出;如果风险大于收益,会如实告知原因,建议观察。
作为患者,只需要做好这几点:
如实告知病史:比如是否有慢性病、过敏史,是否在服药,帮助医生评估风险。
术后做好护理:即使有断根残留,也要严格遵医嘱,饭后漱口、避免剧烈运动、不吃辛辣刺激食物,让伤口顺利愈合。
注意观察症状:如果术后出现持续剧烈疼痛、肿胀加重、发热,或者牙龈反复流脓,及时复诊(可能是断根引起了感染,需要处理)。
定期复查:医生可能会建议术后 3-6 个月拍牙片,观察断根是否被包裹、是否有异常变化,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问题。
最后想说:
拔智齿的目标不是必须完整取出牙齿,而是在最小创伤下,安全解决智齿问题。断根本身不可怕,医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取出断根的收益和可能的风险之间找平衡。
所以,遇到断根时,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比自己瞎担心更有用,毕竟,让你少受痛苦、安全恢复,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