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樊登老师解读《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数据让身为父母的我惊出一身冷汗。
你知道吗?孩子说的语言里面95%来自于父母,也就是说,孩子们基本上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时甚至都忽视孩子们的感受,说出一堆言不由衷的冷酷无情的语言的时候,我们是在深深地伤害着孩子的幼小心灵和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
让我们看看书中出示的案例和数据:
一、3000万的词汇差距
1. 手术成功了,然后呢?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医生在人工耳蜗植入研究项目中,有了一项奇怪的发现:两位耳蜗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尔,在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扎克性格活泼开朗,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的三年级水平;同样上三年级的米歇尔却不得不在“特殊教室”里学习。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和说一点点话的她,阅读能力仅达到幼儿园水平。
作者萨斯金德医生不解:他们明明有着同样的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的先天性耳聋,并同样地接受了高端仪器治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2. 孩子学习差异的根本原因
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作者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贝蒂·哈特与托德·里斯利两位学者的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累计多出3200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
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
以上的这组数据对比,看似好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结合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经历分析后可以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影响力,但不是绝对的。
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被开发,但是这些潜力的开发程度却被早期语言环境中的3000多万词汇量拉开差距。
“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被开发”给出身平凡的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曾经看过很多阶层固化的论调,说你的出身决定了你的孩子的高度,自己不是富二代,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云云。
社会上关于阶层游动的艰难,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作了悲观主义的论断。
其实现在看看这篇文章,还是挺受鼓舞的,只要我们愿意多陪伴孩子,多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引导孩子,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从小接受到更多正能量,我们就是无形中带着孩子往上层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