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
一转眼2022年的清明已过,公司来了一位实习生。
在一个乏善可陈的下午,我们聊起了天,听着她的讲述,竟产生了一丝共鸣。
自她考研失败的那一刻起,家里人的安慰和朋友的鼓励竟然显得有些多余,她无法放任自己休息,停留驻足对于她来说好像是一件不可饶恕的罪恶。
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从校园踏入社会后更多的感受不是茫然无措,而是焦虑和倦怠。
疫情之下,不少行业都受到影响,就业形势的波动,普通人最无能为力。
按照网络上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两种人在职场上最为艰难——「一种是踩在35岁边缘的中年人,一种是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她靠近后者。
丧失独立自主性的人生路
她自认为是一个具备独立自主的人,可以不必被他人左右,循规蹈矩的生活太过于单调乏味,她不允许自己踏入随波逐流的大军。
大学前两年她专注于阅读,把图书馆的小说看了个遍,后来迷恋摄影,便拿着相机到处拍照,考证都是一次通过,寒暑假实习也能遇到极好的朋友,一切看起来都那样顺利,至少当时的她认为只要自己专注于做某一件事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也就是突然放缓,朋友的一通电话将她拉回现实,以后的路是否想好怎么走?
大三时,身边的人都在议论考公、考研和工作,经过思考再加上朋友和老师的劝导,她茫茫然地选择了考研。
回过头来再思考,其实她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冥冥中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但是仍偶尔质疑这到底是我所喜爱的吗?
功绩社会下忙碌成为典范
如今的社会已不再是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我们不再需要他者的协助,自己就能压迫自己。一切积极忙碌的生活态度将导致我们走向消极和被动之中。
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受?居家办公会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难以区分。譬如吃饭、睡觉都会想到工作,文章怎么写?材料去哪找?
犹如一只正在进食的动物,它不仅需要阻止敌人靠近自己,还需确保自己在进食的同时不被吃掉。
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过度的忙碌并没有让我们产生新事物,而只是加速了已存在的事物。
禁锢在没有仪式的时代里
在马克思看来,「工作是一种延伸的自我去现实化。」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后马克思时代。解放自我和积极工作似乎成了一个对立面,生活的仪式感消退。
沈从文在《论快乐》中写道:“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胃口,主要是因为你的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我们应当意识到,如今由于工作、效率和生产变得绝对化,我们正被禁锢在没有仪式的时代里。
35岁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分隔符,35岁的职场焦虑从表面上看,可能是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困境,深究起来,也和社会环境、舆论压力不无关系。
但20岁是人生的起点,如果我们无法自洽,工作变得极端化,将导致另一种焦虑危机。
(图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一种新型叙事,由此产生一个新时代、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把我们从飞转的停滞状态中解救出来。”」
那么,现在的你如何对抗焦虑?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