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关于华佗之死,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起了曹操的“猜忌”。前者疑其有相害之意,后者则疑其不愿施救,但皆和曹操的性命有关。
根据正史记载,一直对华佗礼遇有加的曹操,难道仅仅就因为华佗回家一趟,再三催促不归,便治其死罪吗?
其实,细思之下,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正好撞在曹操恢复相权的枪口上
建安十二年(207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自任汉朝丞相。自此,朝廷权力集中于曹操一身。虽然权威日隆,但也国事繁重、劳心耗力,也许曹操的“头风”病就是在此期间开始复发,而朝廷中的方士又皆无医治之法。
因此,有人向曹操推荐了民间医术声望颇高的华佗,曹操遂诏华佗前来许都为其诊治。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华佗到来后,每当曹操头风发作,便施以“针灸之术”(相当于现在的中医,扎几下银针,拔拔火罐之类的),曹操“头风”之症更会明显缓解。曹操大喜,欲以丰厚的福利待遇将其永久留在相府,给自己治病。或许,由于华佗大半辈子游走民间自由散漫习惯的缘故;或许,真如华佗所讲,自己没法根治曹操“头风”之症,害怕因此带来杀身之祸;或许,不想将自己一身本领花费在曹操一个人身上,而影响自己悬壶济世之志。
总之,华佗以自己妻子来信生病为由,向曹操辞别,返回老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
《三国志·华佗传》言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不久,曹操再三去书,诏华佗回,而华佗却不为所动。为此,曹操大怒,即命人前去调查,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病了,便赏赐他家四十斛小豆,并给华佗限定归期。反之,便将他押来许都,进行治罪。
期间,令人费解的是,曹操又是再三去书相催,又是派人调查。究竟何因,令曹操心急如此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曹操率领南征大军来到荆州新野(今属河南),荆州牧刘琮投降。
以此分析,曹操有可能急着南征,又想随身带着华佗,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多次给华佗机会,却不被其所珍惜。
表面看来,此事不过曹操与华佗二人之间的私事而已。然而,对于注重律法的曹操来说,这无疑是在挑战自己的治国理念。而曹操的发展之路,则是先由军再到政的一个过程。
同时,此举对于曹操的威望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当于在打曹操的脸。因为,曹操为了掌控朝廷集权,刚刚废三公,恢复丞相制。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反对之声。如:倡导“忠君爱国”思想的儒家代表孔融,便对曹操此举非常不满,常常出言触犯曹操,最终全家被灭。
当时,连同影响力非常之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十九世孙孔融都能灭族,而撞在一力维护相权威望的曹操枪口上的华佗,仅被一人定罪,算是相当之轻了。因此,按照汉律条款,华佗被曹操定下两罪,即:欺骗罪、不应诏罪,最终死于牢狱之中。
二、职业不同带来的理念差异
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期间,有过一段曹操就自己病情的诊治和华佗的对话。对话大意是:丞相大人,并非小老儿不愿尽力,实乃医术不济,无法根除丞相头风之症,只能慢慢进行调养,减少复发的频率。曹操听后,也中不喜,并进行反问,听说你都可以将病人的肚子破开,切断肠子也能用针线缝合,我这点小病又怎么会没有办法呢?所以,你别给我打马虎眼,如果治不好,定拿你问罪。
自古以来,多数专业技术人才均有一个共同弱点,那就是不善沟通。
曹操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不相信华佗所言,认为是其故意找借口,不想为自己诊治;而站在医生角度的华佗则认为,该说的我也说清楚,既然你还不相信,那我也就没有留在这里的必要了。
因此,才出现了华佗溜号的事件。同时,对于华佗来说,一个不听医生治疗意见的病人,让医生如何去治,就算去了又有何用,不如不去。也许,这就是一个一心钻研医道技艺的专业人才的单纯想法吧。
或许,曹操也明白这一点,既没有罪及家人,也没有像孔融那样将其直接斩首,只是将其关进牢狱,令人进行拷问。
所以,更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华佗想要当官,因曹操没有满足,这才逃离。就算这样,他有必要用生命去赌吗?耍耍小性子,曹操也给了自己台阶下,还不返回去为曹操治病。而以曹操的性格,如果华佗真能根治摧残了自己一生的头风顽疾,岂不如同救了自己一命,难道曹操会舍不得给其一个官位吗?
此外,据《后汉书》记载:宰相陈圭、太尉黄婉也曾举荐华佗为仕,却被其所拒。以此二人当时的地位,出面举荐华佗为官,应该不会辱没其名声吧。可见,华佗已醉心于医术的钻研之中。
总之,由于二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最终造成的结果便是“两败俱伤”,华佗因曹操猜忌而亡,曹操又因华佗没有继续治疗而逝。
三、曹操害了华佗后悔吗
当时,曹操欲治华佗之罪时,尚书令荀彧曾进行劝谏,人才难得,不应治其死罪。然而,心中有气的曹操回了一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也就是说,曹操对于华佗的医术是认可的,虽然当时非常愤怒,但也没有来个“斩立决”,而是令人将其关进牢狱,进行拷问,为何不愿为自己治病。
之后,曹操便将所有精力用在了南征之事上,待其赤壁之战大败回到许都,华佗已死于牢狱之中。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的死,用了一个词“遂考竟陀”。意思是说,华佗是在牢狱中被拷打而死的。
由此可见,曹操杀华佗之心并不是非常的坚决,或许只是想要令其在牢狱中吃些苦头,以折服其志,好为自己根治头风顽疾。谁知,竟然导致其死于牢狱之中。
不久,曹操最喜爱的幼子仓舒身患重症,后不治而亡。因此,曹操大为感叹:“吾悔治佗之罪,令此儿强死也。”
由此种种可知,世上多数悲剧,皆因所处角度不同,思考形式不同,处理方法不同,而结果自然不同。正所谓:“世上最难买的是后悔药。”当悲剧真正发生时,就算想后悔也为时晚矣。如能换位思考,进行沟通交流,信任坚冰不难克也,结果或会逆转,悲喜或会移位,岂不美哉。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