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部门来了个实习生小姑娘,今年刚高考完。她爸跟公司有业务往来,于是暑假把她安排来实习一个月,为的是避免她天天在家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
她还未满18岁,但知书达礼,积极乐观,与同事们相处也很愉快。言谈中了解到,她这次高考发挥失利,离一本线差几分。
她的理想是当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已经报了一所省内的师范学院,主攻英语教育专业,还有考研深造的打算。
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还有了不错的规划,这让我非常惊叹。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还搞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呢!
这实在很令人感慨,我不禁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关键。
我偶尔跟她爸有工作上的接触,她爸给我的印象是一连串好的形容词,积极乐观、宽容豁达、幽默风趣、博学多才。这样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前几年“拼爹”这个词一度非常流行。百度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一个当今社会流行词,指的是"比拼老爹"。年轻人不管上学、找工作、买房子等方面比拼的不是自己能力,拼的是各自父母。
这种解释多少带点孩子靠父母的资源而非自身能力上位的贬抑情绪,也带点对社会某些运作机制的天平向资源占有者倾斜的愤世嫉俗。所以,“拼爹”这个词往往带着很大的贬义,很多人也对“拼爹”的行为嗤之以鼻,当然,除了我之外。
我不觉得“拼爹”是个贬义词,对于“拼爹”的行为我也持客观中立态度。“拼爹”之于我是个中性词,“拼爹”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就像你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那样正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每个人在人生的早期经历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榜样形象就是种子成长的土壤。种子在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和善坚定的教养方式、和谐博爱的家庭氛围、自律上进的榜样形象就是肥沃的土壤。
相反,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吵吵闹闹的家庭氛围、消极不自律的负面榜样就是贫瘠的土壤。这种土壤中的种子要成才会更加困难。
所以是时候对“拼爹”重新下定义了。拼爹主要拼的不是财富、地位这一类物质资源,而是学识、认知这一类无形的资源。说白了,拼爹拼的不是父母的经济能力而是认知能力。
有良好学识和认知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必然更胜一筹。认知能力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首先,认知能力就像是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这桶水的整体容量。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就拿我们景区来说,十几年前,她还是一个衰败破落的小山村,在普通人看来,这里风景优美但是经济贫困,最后被世人遗忘似乎是它的宿命。
但是在独具慧眼的商人眼里,她却变废为宝。赶上乡村振兴的风潮,十几年后的今天她以绰约的风姿,迎接八方游客。
所以认知能力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其次,认知能力就像多米诺骨牌游戏里的第一张,它在整个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后面会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父母和家庭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在孩子人生的转折点,父母的认知起到关键作用。我们这一代80后的父母,大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供孩子读书。
可是在填报志愿、选学校方面他们没有多少指导经验。懂行一点的父母,在这方面就能更好地为孩子出谋划策。
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在他们偶尔迷茫的时候,给他指明正确的方向,在他们误入歧途时及时让他们迷途知返。然后静静守候,不打扰,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世界。
想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拼爹”的世界,拼的就是父母的修养和格局。
爹妈的认知水平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敦促孩子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当好孩子的“引路人”,让我们的孩子也有爹妈可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