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类型or非筛选类型,关于注意力,一个人如何筛选环境。
筛选类型人员:对环境容忍度极高,一般对环境不挑捡,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特点是抽离于环境,会理性、理智一些,男人更多属于这个类型。
非筛选类型人员:对环境容忍度极低,对于很多外在的信息无法剔除,极易受环境影响。特点是会结合在环境中,喜欢安静的环境,更多的是感性一些,女人更多属于这个类型。
生活实例:我在写文字或是睡觉或是与他人交流,基本上都是喜欢安静的环境,而且一心只能做一件事。如果一旦有人打断我,脑子有时候就像断片一样,想不起来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我的情绪极易受环境影响,尤其是杂吵的环境下容易生气和动怒。显而易见,我是属于非筛选类型。
有一次3岁的女儿坐在我腿上看动画片,我和婆婆两人闲来无事就随意聊天。没聊几句,女儿就抗议了:"你们太吵了,我都听不到电视的声音了!"我们面面相觑,说话声音也不是很响啊,怎么就影响到她了呢?!原来,女儿也是属于非筛选类型,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的。
模式没有好坏对错,我们要灵活运用,不要被模式群掌控。
如何运用好这两个模式:当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能不能保持稳定。在这个时候外面的很多信息,尤其是具有冲击力的信息进入你的生活,进入你的生命时,你能不能拓展一下模式,变成一个筛选人员,把这些有具有冲击的信息都筛选掉。
简言之,就是:遇到好的,成为非筛选人员,让好的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留下这些好的。
遇到不好的,成为筛选人员,把不好的从生命中删除出去,使得这些不好的不对你产生作用,从不好的抽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