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在《谋杀幸福的黄连》一文中,讲述了一群女孩子为了论证一片黄连的苦可以平衡多少葡萄糖的甜,将黄连素碾成粉末兑到葡萄糖水中。结果一直实验到最后,糖水的浓到几乎拉出丝,葡萄糖的甜还是无法中和黄连的苦。但是如果在黄连还没有融化之前尽快吞下,这种苦味却是很多人可以忍受的。
就像毕淑敏说的,这个实验无聊至极。
但是生活中的我们不是也喜欢做这种无聊的事情吗?
明明伤口已经结痂,但我们还是喜欢不断扯开伤疤,让伤口曝露在别人的目光下,只为了获得别人一句安慰的话语,然而每一次只会加剧自己的创伤,然后再默默体验伤口结痂的痛苦。
明明是善意的谎言,但好奇的天性让我们不断去尝试打破这层外衣,然后外衣下赤裸裸的真相就如同黄连素一样,任你用难以计量的甜去中和,却难以掩盖苦味的入侵。
平时最怕的就是父母跟我说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的能吃饱已经很幸福了,小时候有一块新橡皮可以开心好多天,小时候可以扛着两担草回家。
我明白,伴随着新中国新成立的一代人,经历过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磨难,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每个人能够满足生理需求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大部分人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我们现在追求的应该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只是用以前的标准来考量,我们的社会又怎么可能进步呢?
偶尔的忆苦饭会让人感慨连连,但长时间的食用只能让人反感。
《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处长让人可恨,也让人可伶,对贫穷深入骨髓的恐惧让他在受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舍不得动用一分一毫。
前半生已经过得如此不易了,为什么不试着放下,或许后半生能更加精彩。
我并不否认苦难的价值,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但苦难有时候带给人的经历是痛苦的,对苦难的回味会让人畏首不前。
对苦难的迷恋会让自己在深陷苦难的沼泽中难以动弹,每一次对苦难的回忆只会加深自己的痛苦,每一次对苦难的讲述只是增加了别人的谈资。
苦难就是苦难,它只是你生活中一段特殊的经历,没有这段苦难,你今天依旧会站在这里,只是走得比较顺利。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我们往前看,往前走。而不是将自己一次次推入苦难之中。
人拥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从苦难中浴火重生固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对苦难过多的留恋,只会为苦难穿上一层外衣;或更加悲情,或更加喜悦,最终都是对那些苦难的亵渎。
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器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如果你的心装满苦难,那些美好的经历又怎能填入呢?
不赞扬、不回避,实实在在正视苦难本身,或许能够更好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