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教育圈被杭二中校长叶翠微离任的消息刷爆,谈及离任原因,“我想休息调整一下,顺乎自然规律。” 叶翠微在确认离任时首次这样发声。
虽然,这位自称“教育玩家”的明星校长离任了,但他留下的教育启示总能给人以启发: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让牛老师成就牛校长……这些脍炙人口的教育理念成就了杭二中在杭州教育界的口碑,也深刻影响了一些校长、老师们的教育理念。
谈教育——
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人的育化
教育是人的自然育化,人的第一形态是自然人,第二形态是社会人,第三形态是精神人,第四形态是天地人。自然人是孩子在18岁之前,高中三年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人的育化,需遵循人的自然成长,尊重人的自然特性,尊重人的自然规律。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用爱呵护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教育的意义是从人出发,人是目的。我们有很多的教育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分数出发。这个逻辑点出现问题以后,走得越快就会错得越多,所以教育的问题是方向的选择比方法更重要。
二中有自己的教育价值态度,始终把育人看做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始终把对孩子的爱看做是对教育最本质的表现,始终把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追求作为办学的归属。
叶翠微在杭二中东河校区演讲
谈如何做校长——
三宽、三性、三开
1、二中的DNA ,即二中的文化特质,内核是蕙兰文化和求是校训。
现在的二中对民主有了一份更大的升华,我们强调的是三宽(宽松、宽容、宽厚)、三性(人性、理性、灵性)、三开(开明、开放、开化)。更大程度地尊重老师、学生和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然成长的校园环境。“求是校训”源于二中前身之一——“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抗战时期竺可桢先生以其过人的胆识,带领浙大全体师生西迁。先生想以此呼吁国人要以科学精神振兴我们自己的灵魂世界,推进一个泱泱大国的自我觉醒。每位二中人都要有传承这种“求是精神”的使命感,这也是我们的第二个DNA。
2、校园历来就是一方沃土圣地,我们必须虔诚而为,自我警醒:做教育生态的维护者,犁好自己的田!
但田怎么“犁”呢?
第一,敬畏天命。
我们身为人师,这是上苍抬爱。我们不能“顾左右而言它”,要静心于教育,静心于学校。
第二,敬畏公理。
教育的公理在哪?“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公理。学校如果见分不见人,见利不见爱,就是对教育公理的一种亵渎。
第三,敬畏常识。
圈外是功利主义作祟,圈内是常识的自我矮化,这令我们教育人汗颜!
3、教师管理:让“牛”老师成就“牛”校长
我们知道,无名师无以成名校。凡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思想、有学术影响力、在学生和家长中口碑好的教师,我们就应该让他天马行空。
我校有一位化学特级教师,在一所学校一般只待3年,3年以后他就会选择其他学校。他1999年来到二中。
我发现,这个老师的确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风格,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比如:我们开教师大会,他往往都要迟到几分钟,等等。
我们有些老先生很看不惯,说校长,您得管管。我说,如果有老师课上得比他漂亮,带的学生比他的学生成绩好,带出来的学生像他的学生那样,经常回来看他,对他有一种如父亲般发自内心的敬重,那么我允许这样的教师除了上课之外,天马行空。
一个现代的学校就是应该允许有个性、有特质、有才干的老师在校园里自由行走。
我觉得,在学校,我们不妨用校园制度、校园机制、校园文化来养一养这些“牛”人,让一个老师比校长“牛”,校长可能会沾一点“牛气”,没有教师的“牛”,就不会有校长的“牛”。
在杭二中,叶翠微与家长合影。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应全 摄
谈学生培养:
从“之一的我”走向“唯一的我”
1、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存在智能优势领域,同时每一个人都具有无限可能,学生的成长正在跳出我们的设计。后工业文明后出现的新新人类所体现的工具能力、开放的世界眼光、对世界通用语言的熟练应用,开始显露出明显超越老师的逆向优势。所以,我们要给无限可能的孩子提供成长的可能,就要最大化尊重学生的优势智能,让学生从“之一的我”走向“唯一的我”。
2、上苍将一批一批人的精灵——我们的学生,托付给我时,我总有一种忐忑:他们快乐吗?他们自由吗?他们健康吗?我不知道。于是乎我选择了“让学生像人”的教育主张。
把学生当人。“把学生当人”这是一校之长的天德之使然。其主旋律有三:
尊重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享受童趣,享受好奇,享受游戏。席勒有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鼓励特立独行,让他们敢想,敢闯,敢试,保持一股“牛犊劲”;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往往因错误而可爱,让“错误”化作师生共同成长的资源。总之,此曲之要义是让学生有尊严。
使学生做人。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场,让学生的身体与心志、学习与进步、行为与习惯浑然一体。比如,举行一月一主题的校园活动节,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每届高三的校外拓展训练等。
究其用心,不外乎是将学生有效地融入校园生活、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形成学习、生活、情感、发展等成长因子的长效建构。
让学生成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其核心价值的现代表达应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开发学生的卓越潜质。
3、现在网络上有不少“虎妈”“狼爸”的教育案例,我建议家长不要盲目痴迷个案。
不要把别人的成功案例套在自家孩子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是“指导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然后将这个闪光点放大,指引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以兴趣为目标,释放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为这个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可持续的,家长可以把兴趣作为优势陪伴孩子一路走下去。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生计保障的话,家长可以不妨胆子更大一点;如果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生计问题有一定压力的话,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一些教学要求完成学生的一种基本面的成长,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之后再来寻找孩子究竟适合干什么。
谈如何做教师——
镜、劲、渐
1、我用三字经来概括我们的老师:镜、劲、渐。
“镜”指先生之范,二中这样一所名校确实走出了很多的名师,他们或儒雅睿智、或飘逸坦诚,这些先生是二中教育史上的一座座丰碑,也是我为人做事的一面面镜子。
“劲”指向上之力,学生进校时可能在同类学校中并不起眼,但三年后在几个核心数据上取得明显反超。比如211以上录取人数,传媒艺术类人才、一本大学录取比例等,技术、政史地等学科增长更是显著。所以我们老师经常说:我们不在乎你进来的起点,只在乎你成长的步伐。
“渐”指适慢现象,适就是要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慢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自然节奏,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调适、反思和觉醒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育化,所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走向成功。
2、那些拼名气、拼高考和竞赛成绩,喋喋不休的老师,要赢得学生或许有困难。以前我们的老师,只需要把分数提上去,而现在的老师,要当学生的成长导师。据观察,这几类老师更受学生欢迎: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的;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谈读书——
好学生,都是读出来的
1、有人说60本书对高中生而言是不是太多了?我认为,对不同的同学来讲,反应是不同的。因为我知道有些同学书品极好。有些人不仅仅有60本书的阅读量,甚至可以达到几百本之多。我们推出这60本必读书目,是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地沿着这个路径走。有可能是一年读完,也可能是两年、三年。我想:只要真正愿意去读书的人,真正迈了这一步的人,肯定越走越有乐趣;而不是走一步,喘息一下,停一停,甚至往回走。
我觉得对二中同学来讲,真正找到了阅读乐趣的同学肯定觉得60本书太少了。这60本书仅仅是一个起点,以后还要读600本,甚至6000本书。我期盼着:二中人在哪里,书就在哪里。二中人行走在哪里,书就跟随在哪里。
2、凡是在二中里走得稳稳当当的,都是书性极好的,都不是泡在题海里埋头做题的。阅读是有境界的。它不仅仅是层次,它还有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
第一个境界,楼外楼境界,浅层次的阅读,满足最基本感官需求。
第二个境界,山外山,这是有点超然的,登高望远。有了山外山,很多人开始寻找天外天,这个时候山还是那座山,天还是那个天,但是到了这个层次,要用一种哲学的眼光去看待。
还有一层就是人外人。一个有阅读感觉的人,就要进入到有思想、有阅历、有深度的阅读,要回归人的终极问题。最后是圣外圣。因为阅读而厚重,因为厚重而思考,因为思考而行动,因为行动而创造,因为创造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