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把这部电影看完,看完后其中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城市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城市”。故事讲述的是女主角是个在纽约教现代舞的舞蹈家,某一天国内的治疗他老师的医生打电话过来说她的老师去世了。从回忆中我们才知道原来女主角是跳印度古典舞的。当她回到她出生以及学舞的城市时发现曾经跳舞的那个古老的剧院即将被拆掉了,因为当地官员准备在那里建一个现代的商务购物中心。为了保护这古老的遗产以及传统文化,女主角直接找到了市长并希望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让这象征着艺术的剧场消失。而市长提出了最后由拉姆市的市民们来决定是保留传统的舞蹈和剧场还是建立现代的销品茂?
时间回到十一年前,女主角是这个市跳传统舞跳得最好的,只要她跳起舞来没有男人会不喜欢上她。但是女主角却和一个美国男人私奔到美国了。到美国后女主角才发现和那个美国男人不合适而离婚,自己独自抚养女儿。这次私奔事件对拉姆市的影响很深,市民们认为学完古典舞后就会勾引男人,所以家长们都不让自家的小孩去学,印度人的逻辑我常常无法跟上,从此这项艺术在这个城市渐渐式微。人们甚至忘记了跳舞是怎样的感觉,直到女主角回到这里才重新把艺术带了回来,把活力带了回来,把人们对舞蹈的渴望激发了出来。印度人天然是爱舞蹈的,所以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市民们被感动了,商人被感动了,市长被感动了(果然是电影啊),人们又发现了舞蹈给生活所带来的美好,这个古老的剧场被保留了下来。古典印度舞也得到了传承,又开始有很多小孩来学习这项古老的艺术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完胜。
我忍不住的想到了中国的情况。印度人在精神上有宗教的寄托,在生活中有歌曲和舞蹈的寄托,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也是不遗余力。虽然这部电影或多或少的美化了现实,但从我最近看到的印度神话剧和印度电影所得到的观感中,我不得不说他们的传统文化保存的真的很好。相反,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竞争中,现代完胜。虽然国家近几年也开始注意复兴传统文化,例如在传统节日放假让人们意识到这个节日的重要性,进行了多种的宣传活动。但是器不在,韵能存吗?
昨日和朋友聊天聊到葛洲坝的问题,因为她是宜昌人所以每次提起三峡大坝都有点气愤。她说宜昌本地大部分人对三峡大坝的修建都是颇有微词的,因为这对本土市民所造成的破坏太大了。无法估量其价值的传统城市被淹没,无数的古迹也在大坝建立后永远沉在了河底,尤其是大坝修成后宜昌的空气一日不如一日等等。不管是从自然生态角度来说还是从人文价值来看,三峡大坝似乎对宜昌人来说只有悲没有喜。而政府所宣扬的的有利于中国子孙千百年的不朽功业在宜昌人眼中似乎也只是政府的虚假的宣传口号而已。
我又想到了这二十多年来为了发展经济拆掉了多少建筑多少街道。我想很多八零后应该都有共同的想法,就是当我们离开小时候的城市很多年后再回去时,我们已经找不到儿时的记忆了。那一群孩童一起玩耍的树被砍掉了,常常去的某个传统小吃店找不到了,那些走过无数次的石板小鹿已不复存在,当然还有人也不是自己所认识的那帮人了。人们所想的就是发展经济,想的就是挣钱。越来越多的“古”的东西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商场和写字楼。最后城市的特色没有了,大部分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模样,毫无特色。
而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也是要么消失,要么变样。没有了传统文化滋养的人内心变得空虚,生活上的乐趣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是羡慕印度人的,他们的生活中有充满活力的印度舞,结婚的习俗也是那么的神圣而美好。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可以处处看到传统的影子,而我们呢还剩多少?我记忆中的元宵灯会听说没有了,端午节的粽子也不再是每个家庭自己制作而是直接在超市里买得,七夕节的乞巧更是从我出生起就没有经历过。我并不是传统的卫道士,可是失去了这些传统,我们的心灵无所寄托,最后只能在现代化中和世界人同化成一样,最后大家只是品种不一样但是生活习惯等没有差别的同样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