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遗弃
孩子出生后,就遭到亲生父母的遗弃,再没有比这个,令孩子懂事后更难受的了吧。
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虽然才华横溢,却绝对不是一个好母亲。萧红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孩,是她与未婚夫汪恩甲所生。可惜,孩子从生下来,就遭到母亲的拒见。宁愿涨奶,萧红都不给女儿哺乳,忍心让亲生女儿一直饿着,直到一周后,将女儿送人。
她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男孩,是她和萧军的孩子。按理说,哪怕对第一个孩子有一点儿愧疚感,她都会在二度为母后对第二个孩子给予关爱。但是,她是萧红,一个思想上特立独行、生活中又依赖男人的女性,她的第二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二天就没了踪影。
有人说,是萧红再次将孩子送了人;也有人说,是萧红对亲生骨肉下了狠手。
这两种可能,都不是常人可以接受的。
如若生而不养,又何必要怀胎十月。
2. 暴行
父母的暴行,一定有残暴凶恶的表现,包括无止境的念叨和谩骂。
从武宁走到自媒体前沿的周冲,常常提到一个女学生。因为家庭变故,缺乏母爱,且常年受到父亲的暴行,以及奶奶的念叨“你怎么不去死”,遂扭曲成长。在校成绩不佳,与各类男人厮混,14岁怀孕……她,变成一个堕落的孩子。
对自己孩子可以施加种种暴力的人,是合格父母吗?
实则不配为人父母,姑且不生育为好。
3. 戾气
暴戾之气,就是那种长期表现出来的走极端的言行举止。
好友常常提到她的父亲,因为她不喜欢甚至厌恶他。
她说,她从小从未感受过什么是父爱,自己所想的以后的结婚对象一定要是和父亲截然不同的。母亲在冬夜背她摔倒时,在一旁的父亲居然没有伸手扶她们母女一把;父亲在单位一直碌碌无为,总是抱怨别人官运亨通不是走了关系就是拍了马屁;麻将桌上,即便心里不希望别人胡牌,也不需要总是说出来“你胡不了”云云;每天在家里,父亲总是大声地抱怨自己的不如意、社会的不公平,比一个愤青更甚。
她说,父亲给她的全部印象,就像是一部描述社会底层生活的电影中走出来的恶俗人物;如果不是父亲有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她不知道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靠什么养活自己。
戾气很旺的人做了父母,只会让做子女的,活得相当压抑和难受。
4. 漠视
漠不关心,就是冷暴力的一种,尤其体现在对待子女身上。
那些成天忙于生意的,忙于打工挣钱的……似乎总有种种理由对子女疏于管教。
年初,在传媒集团做课题项目的可行性探讨,其中,有一份专门记录西部留守儿童的童年及长大后的纪实报告。
报告里面,讲述了作者十几年前去采访的几户留守儿童人家的经历、体会,以及后续在这些儿童成年后的追访生活记录。很遗憾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在童年受到的漠视,并没有转化为他们成长的动力或对待生活的正能量;那种被父母疏离的对待,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童年,更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他们普遍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又成为新一代的留守儿童。
5. 懒散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段子说,一个男人找媳妇前,去她家做客,看见她母亲特别勤快,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女儿也很勤快;结果,结婚后发现,媳妇懒得像头猪——原来,她妈把活儿都做完了,她从小就啥都不会做也不想做。得出的结论是,女儿是否懒散,看她母亲,正相反就对了。
然而,现实真是这样吗?
周围几个家庭的鲜活例子是,父母懒散的,子女普遍也懒散。你看,那些厨房和餐具油腻腻的,照样可以吃得下饭;桌面上满是灰尘,照样视若无睹;脸、脚脏兮兮的,照样直接往被窝里钻。
从小看惯父母懒散的,子女也没有什么意识要去勤快;很容易,就将家族史演变成一个两代甚至三代、四代家庭的好吃懒做发展史。
6. 无聊
毫无兴趣、爱好的人,活着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想怎么打发为好。因为无趣。
无趣,催生无聊。
每天看着自己的父母百无聊赖的样子,没有任何物质、精神追求,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可。
这类型的父母会生养出一个有上进心、立志过有趣人生的孩子吗?不会。
通常,这种无聊衍生出的是,不快乐、消极,甚至悲观。
他们传递给子女的,只是不积极的、慵懒、随意的人生态度。
在此等影响下,孩子会误认为,活着一天,就是吃睡一天;除此之外,均无任何意义。
7.“都是为了你”
这类父母,不管是做什么,都是打着“为子女”的旗号。
是为了子女,即便和另一半再合不来、再痛苦也硬撑着不离婚;是为了子女,接送子女无止境地从这个兴趣班到那个补习班;是为了子女,自己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天天守在家庭里……
好累,真累!
做子女的,需要父母这样吗?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子女有子女的选择。
父母替子女作了太多的主,还要把子女的童年、成年纷纷掌握在自己手里,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
从来,不问问,子女需要这样吗?子女喜欢这样吗?
为人子女的,最为无奈,因为他们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和自己的父母。
现在,自己为人父母后,常常审视自己,生怕自己沦为让孩子深恶欲绝的父母而不自知。
做人父母,是件大事,助人人生或是误人人生,切不可掉以轻心,每一步都当谨慎操作才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