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箴言,我是一知半解,所以感觉很深奥。近读《中庸》,突然觉得,十六字箴言最后的落脚点是“允执厥中”,这里的中,就是中庸。
中庸在我印象里,是被批判的。什么事都不偏不倚,是两面派的特征,是没有立场的表现,是怕得罪人明哲保身的老好人哲学……
但翻开中庸,第一篇就镇住了我。我决心要改变自己的错误的、偏见的、一知半解的意识。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下子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性、道、教。性,就是人的本性,天性,我理解属于人的层面;道,本义是道路,这里应当是规律的意思,我理解属于天地的层面,可以看作人以外的世界。教,就是教育、教化,我理解人处于天地间,属于了解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性、道、教三个概念,概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超级精炼,真乃博大精深。
在提出人生的基本命题后,《中庸》第一篇末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确提出什么是大道,大道理。中和才是大道理。做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古人所谓世界大同,今天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目标。
《中庸》第一篇,提纲挈领,概括了中庸的精髓。《中庸》其实称作《中和》更贴切!中和是天下大道!我们所有学习训练,都是为了致“中和”,然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 中庸与中和之辩
宋代大儒朱熹专门为《中庸》注释过,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所以大家后来,都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倚,这其实是有偏差的!朱熹只不过把《中庸》里关于中庸的表现拿出来下定义,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这种偏差还导致民众对中庸印象不好,认为是负面的词。
实际上,《中庸》里明确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对前面提出“性”和“道”两个概念的进一步阐释。性的要求是“中”,道的要求是“和”;又说:“致中和”,对应于前面提出的第三个概念“教”。这样三个概念都做了进一步阐释,观点鲜明,人的层面强调“中”,道的层面强调“和”,教的层面强调“致中和”!
因为天命的东西,规律的东西,即“性”和“道”,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只有“教”。教的最终目的,在于“致中和”。《中庸》作者是想教给世人一种入世之道。中庸,是后来人命名的,其实命名为《中和》也是可以的,还更贴切!
二、 中和是天下大道
如前所述,“中”对应于人的层面,“和”对应于道的层面。对于人而言,“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中立的,冷静的状态,当然也就是理智的状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够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而不会掺杂个人感情,不会为主观意志所影响。所谓不偏不倚,只是一种表现而已!把“中”解释为不偏不倚是片面的,应当理解为不带个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看待世界的态度,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态度!
对于道而言,“发而皆中(zhòng)节”,中节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当然也就是掌握规律的状态。比如人造卫星在天上飞,古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因为科技没有发达到那个程度,他做不到中节。但是当人类掌握了逃逸速度后,就实现了人造卫星上天。这个逃逸速度就是中节。这里包括很多方面,物理的、化学的等,其实就是整个科学的规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节,就是掌握规律。任何一个“发”,一个行为,都要符合规律,这个规律构成了科学技术大厦。大的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门类。
作为一个人,不但要求做到“中”,不带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认识世界;而且要求做到“和”,能遵循13个学科门类的规律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才能实现了“中和”。实现了中和,自然就产生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世界井然有序,和谐发展的状态!所以中和是天下大道!
回头看儒家的十六字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第一层次,表明人和道的状态,也就是客观世界状态;“惟精惟一”是第二层次,是对待人和道的要求,也就是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或方法;“允执厥中”第三层次,是总结,是目标。目标就是中和。串起来就是由于人心危险,难以推断;道心微妙,难以掌握;所以我们要用功精深,用心专一,真正做到秉持中和。
三、教育是为了中和
“修道之谓教”,人立于天地之间,需要教,教的要求,就是修养道德,探求规律。教包括自我教育和教育别人。不管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别人,都要实现中和。中,不带个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的态度和精神,此乃天下之大本;和,中(zhòng)节,符合各行各业的规律,此乃天下之达道。教育就是让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客观看待事物,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习相应领域的规律。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军人要掌握军事学;法官要掌握法学等等。
《中庸》就是中和之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带个人主观色彩,实事求是就是中;精益求精掌握事物的规律,就是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乃天下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