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如何理解信息的生命力呢?
如果我们从香农的信息论入手,可以这样定义信息:
信息,就是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举个例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了,不同的利益关系方各执一词,你不知道该听信哪一方。这时,有人出来披露了一条信息,于是增加了某一方的可信度 —— 我们就说:你对这个事件的信息增加了,不确定性降低了。
那么,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两条显而易见的结论:
1)信息只对「关心它的人」有价值。
你马上迎来高考,不知道应该报考什么专业,那么这时,关于大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信息,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你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条信息对你还有价值吗?显然没有了。
2)信息只对「不知道的人」有价值。
这一条就更简单了:一个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再重复一遍,能给你任何新的收获吗?当然是没有的。
在知乎写东西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很喜欢用一个框架去分析,叫做「幸存者效应」。比如:「为什么我感觉身边的人学历都不错,收入也很高?」因为低学历和低收入的人不在你的圈子里,压根就不会被你看到。这就叫做幸存者效应。
什么是信息的生命力?
它指的就是:一条信息,其价值的衰减过程。
也就是说:一条信息,从「许多人对它感兴趣,且都不知道」的状态,变成「很少人对它感兴趣」,或「很少人不知道」的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就是它的生命力。时间越长,生命力就越长;时间越短,生命力就越短。
一切娱乐信息 —— 这里把段子、幽默、新闻、热点、八卦等短生命力的信息,统称为娱乐信息 —— 它们被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爽。它们并不在乎过了半年还有没有人关注,因为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当下。
短期反馈和长期反馈。
人永远是追逐短期反馈的生物,这是由我们的大脑和进化过程所决定的。因为短期反馈能高强度刺激我们的奖赏系统,驱动我们作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长时间的短期反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你会忍受不了「落差」。
从而,你再也体会不到「宁静」「平和」,体验不到细微的美好感受 —— 你会无限制地渴求新鲜刺激,无法忍受片刻的「空虚」。
所以,一种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定不是「大起大落」,而是长期地、稳定地、缓慢地,徐徐抬升。
我自己的一个判断方式是:
从长期的角度看,我现在所接触的东西,能否「堆高」我的高度,让我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新的问题、新的事物?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界正在加速。
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快。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分发,信息的流动,信息的消解……
我们没时间听长篇大论,喜欢看要点;
我们没时间读完一篇文章,喜欢看图解;
我们没时间看完一本书,喜欢看浓缩;
我们甚至等不及短视频里两句话的间隙,需要剪掉,不留停顿。
在这个看电影都要2倍速的时代,一切都在无可置疑地加速前进。
整个世界就像一条传送带,带动我们向前奔跑,迎头撞上庞大的信息洪流。
**面对这样的现状,谈「等待」「长期」「生命力」,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很少有人关注「持续」,只关注「爆发」;不关注「生命力」,而关注「注意力」。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很容易被塑造出一种「线性思维」。
什么是线性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复杂的逻辑关系,而是把事物之间的逻辑简化成一条线:先是1,然后2,再是3,最后4。
但是,知识的内部联系,永远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事物的内部逻辑,永远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任何一个外部事物,也不是线性的,而是系统的。
所以,不妨试着多摄入一些复杂的、深度的,「长生命力」的信息。不要急着「即学即用」,多去关注「构建」,从 底层 去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或许在当下,它无法带给你足够的短期反馈和愉悦感,但是,它能够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能够从更细微、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具体到如何做的层面,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了
几个的习惯
1. 筛选信息
我会对所有接触到的信息,用对我的价值大小排序,大致是:
- 系统的方法或思维方式;
- 我关注的前沿知识点;
- 备用的资料或素材;
- 噪音。
除了噪音之外,其他的信息会进入我的信息库里面,按照一整套流程流动,最终沉淀到「输出」。
举个例子:比如读一篇关于某公司财务情况分析的文章,我可能会从中提炼出两个信息。
一是这家公司的财务数据,记入3;
二是研究财务情况的一套方法,记入1。
那么以后,我就可以参考这套方法,去大致分析其他公司的财务数据;
抑或是参考这套数据,去推算这个行业的总体情况。这些就是「输出」,亦即前文所述,能「堆高」自己看待问题视角的事物。
除了这三类,其他大部分信息,都会被我归入「噪音」。对待噪音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就是完全不去理睬。不管它们如何耸人听闻,如何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看,不要想,不要讨论,不要产生情绪。
你理它们,你就输了,亏掉的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不要觉得「失去了它们」,你只是失去了本就没有价值的事物而已。
2. 主动探索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一些事情,你确实很有兴趣去了解,怎么办呢?
这时,不妨试着去主动探索和挖掘,而不是等待别人咀嚼之后再传播给你。
比如:治疗新冠的药物现在进展到哪儿了?都有哪些备选项?临床试验结果如何?等等。
如果你对这些事件感兴趣,那就试着自己动手去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让自己对它们的整体脉络,有一个连续的认知。再基于这个连续认知,去理解这个世界。
而不是停留在别人传达给你的「震惊!」「刚刚!」「痛心!」上面。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
1)有一套自己的信息管理渠道。对内,可以关注一些深度媒体,
比如:财新,三联,界面,澎湃。对外,可以关注一些国家级的媒体。诸如此类。(可能需要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2)养成主动检索信息的习惯,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轰炸。你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就去寻找什么,不要等着别人来喂饱自己。
3. 整理消化
许多人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囤积」上面,但却永远不去整理和消化。
想一想:你下载的资源,有多少从来没有动过?买的书,有多少一页都没翻过?存下来的文章,有多少只看了一个开头?
我自己做过一个小小的统计:同样的时间里面,我可以收集到10条有价值的信息,但要彻底把它们吃透、理解,达到「能用」的程度,可能只有1/10。
这就导致了,日积月累,我们囤积的资源必然越来越多。而这些囤积的资源,又会给我们一种虚假的充实感,让我们继续忙碌于无用的「囤积」。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做法。我会把阅读时间大致分为两块,一块用来闲逛、收集,一块用来消化。
如何消化呢?
举个例子:昨天读到一篇关于阿兹海默症最新研究的文章,我就会提炼出文章的核心信息,然后打开笔记,找出「阿兹海默症」这个大的主题,把它放到里面,去思考:这个最新的研究可以如何跟其他信息整合起来?可以如何丰富和完善这个主题?
再比如:我读到一个软件的用法实例,就会打开对应的笔记,把这个实例记录到里面,并拆分成任务,安排到任务清单里面,找时间自己动手试一试,再把尝试的结果写成记录。
静态的信息是无用的。只有让信息流动起来,它才能发挥出价值。
4. 探寻底层
这一点,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个思维习惯。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接触到的信息,其实都是表象,是跟语境高度绑定的。
这个时候,不妨去想一想:这条信息,如果脱离开语境,所留下的还有什么?
它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抽象出来,迁移到其他场景、语境里面的?
这些东西,可能是一种规律,一个理论,一种现象,也可能是一套方法(参考第一点),等等。
这就是在「流变」的事物里面,去寻找「不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