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的月经来了,好疼好疼啊,写点东西转移下注意力,同时也提醒我自己:痛经,是身体给我的信号,我该重视起来,慢慢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补足初中就落下的那些本该知道的生理卫生知识了。
以下理论来源于《身体由我: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是一本介绍女性身体生理知识的书。理论知识丰富,推荐阅读,但需要注意甄别作者立场——她可明显屁股有点歪,并且也没有理清什么是生理因素的影响,什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1~7天:月经期
从医学角度看,月经的第一天其实是一个月经周期的起点,而不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的“来月经是一个月经周期结束的标志”。正常月经的持续时间为5~7天,有长有短。
在经期开始时,女性体内雌激素和睾酮水平相对较低,孕激素水平则几乎为0。此时的女性,一方面因为缺乏雌激素而(容易)感觉疲倦、压力大,另一方面因为“冷静激素”孕激素水平低下而易怒。一些女性会因为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而头痛,一些女性则会因为体内缺乏睾酮而变成“戏精”。
下丘脑负责判断女性的身体处于月经周期的哪个阶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有节奏地给垂体发布指令。垂体根据下丘脑的指令,释放卵泡刺激素,使卵巢中的卵泡慢慢发育成熟。一收到垂体的指令,卵巢中的卵泡就开始比赛看谁发育得更快。最终的赢家将获得奖赏,其余的卵泡则停止发育。
获胜的优势卵泡开始产生睾酮和雌激素,这两种激素的水平会在下一阶段升高。在经期快结束时,女性的精力和能量逐渐回升。
第8~14天:增生期
在这个阶段,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开始上升,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开始增生变厚。当血液中的雌激素上升到一定水平时,它将向下丘脑和垂体发送负反馈信号,子宫内膜随之停止增生。此外,雌激素还会抑制黄体生成素的分泌,直到月经周期的第12天,黄体生成素水平才像离弦之箭一样冲高,大约48小时后会排卵。
第8~14天,由于体内的雌激素和睾酮水平上升,女性通常头脑清醒、心情愉快。大部分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在这一阶段状态最好。
第14天,开始排卵。
第15~21天:分泌期(第Ⅰ阶段)
排卵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较快,之后还会慢慢上升。此时,女性的身体会通过破裂的卵泡(黄体)产生孕激素。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女性体内的孕激素激增,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活性显著增强。此外,子宫内膜还要准备好糖分,以便受精卵经输卵管进入子宫后有充足的营养。在这一阶段,女性体温会上升0.5℃,并且一直保持到下一个月经周期开始。
由于排卵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很快就会下降,而孕激素水平会缓慢上升,有些女性在这一阶段会出现不规则出血的情况,情绪波动也较大。黄体会产生大量孕激素,而雌激素水平也会在第3周快结束时重新开始上升。
理想情况下,此时女性体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可以达到很好的平衡,但如果没能达成平衡,女性可能感到疲倦、虚弱,因为体内的“冷静激素”水平过高。
第22~28天:分泌期(第Ⅱ阶段)
如果受精卵成功着床,女性体内的孕激素水平并不会下降,反而会继续上升,月经“出局”,此时验孕的话结果为阳性。但是,如果没有怀孕,孕激素和雌激素将发挥负反馈作用,抑制黄体生成素生成,孕激素水平随之降低。这意味着黄体将不再被刺激,已经完成使命的黄体将逐渐萎缩,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
此时女性可能感觉疲惫或烦躁,具体情况取决于哪种激素俯冲速度更快。胃胀气和头痛都是常见症状,此外还会出现手、脚甚至面部水肿。胸部也会因为水分的聚集而涨得不舒服。这两种激素的波动还使得女性更容易饿。
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对激素水平的下降产生反应。阴道易感染的女性此时可能感觉阴道瘙痒异常。原则上,所有慢性或复发性疾病都可能在月经来潮前出现或恶化,比如关节痛、哮喘、偏头痛或抑郁症。
此时,孕激素水平降得很低,不久之后(也就是排卵14天后)月经就会到来。下丘脑注意到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低下后,就又开始命令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少量黄体生成素,再次刺激卵泡。卵泡开始发育,并再次开始分泌雌激素。正所谓每一个终点也是新的起点——下一个月经周期开始。
很复杂,记不住,所以我写这儿来了。
但这还只是激素中的三种,只是维持人类生存的五十多种激素中的一小部分。
人体复杂又神奇,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更不该随意下定结论,于是我对这位书友的结论予以反驳。顺便也记这里吧,告诫我自己别像那位书友学习。☟
最后,书友推荐了《女生呵护指南》,作者是b站up主六层楼,是一本女性生理知识科普书籍,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