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涉猎领域、科目种类繁多且均生疏非专业所学,结合从前从学之经历,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特作此文整理思路,希望能够理清头绪,提高学习效率。
曾国藩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1]。意思是人要读书,首先要有志向;其次要有认识;最后还要有恒心、毅力。这是学习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问题依次递进,越往后越难回答,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三个方面。
一、为什么读书
这个问题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它是读书这件事最原始的动机和来源,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提纲,是最终结果的评价标准,对于读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的,或求学,或娱乐,或增进,或查阅,但是归根结底无外乎两大类,进业或修身。所谓进业,即精进某项技能、增长某种本领以便工作、生活之需;所谓修身,即提高自身修养,磨砺个人意志,完善个人品行。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曾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2]。
二、学什么
这个问题稍复杂一些,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煌煌史册、名家著作实在不可胜数,尤其如此更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最困难的已然不是获取信息,而是如何识别、筛选,正因如此,前文所述明确为什么学才显得尤为重要。对比中国古代文化以及西方现代文化,我们能够很明显地发现二者的差异,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视,多数著作均围绕于此阐述,加上儒家文化的浸染,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大家几乎都是鸿儒;而西方文明更加重视对事物的探索,对规律的总结,这样的文明成果就是科学的诞生和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大多数接触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欧美国家的人。两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也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择,如果想求修身的方法,读古典名著;想立业习艺,读西方的科学著作。
三、怎么学
这个是最复杂的问题,复杂在于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方案,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人强调勤学、有人强调苦思,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在这里不一一细举,我们单就一个核心的原则作出阐述,即书本的使用方法。
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模式都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然后做题、考试,大家似乎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模式是否真正有效?我们的知识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看到的样子,知识从何而来?马克思哲学说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的知识其实是前人在现实中遇到了某种问题经过努力后找到了解决方法并将规律加以提炼后形成的理论,这就是知识的来源,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可以指导不同的人面临相同问题时如何解决,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二者的关系是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一味地教导理论,却忽视了实践的培养,这样的方式导致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学的理论不扎实,而且还容易忘,变成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第二是越学越迷茫,不知道学了这么多能够干什么,也很难在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灵活运用所学的东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曾经直言:东亚教育就是浪费时间。虽然这话有些偏激了,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的教育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那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怎么样才能把所学理论尽可能提升效率,提升质量呢?
毛泽东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当理论被应用于实践而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有质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可以培养两种能力:第一种是“找办法”,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要善于搜集资料,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你们现在还没有体会,像我已经工作的人明天面临的问题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所以就接受起来是非常快的,或者是;第二种是“找问题”,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后,尽量去创造环境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让理论尽快地转化为实践成果,大脑在调动各种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强化对它的理解和记忆,当然做题本身也是这样的过程,只是它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效果没有那么好,对于应考而言效率很高,对于实践来说效率很差。其实你们报名考研,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大家先花点时间做题而不是看书,如果你遇到不会的就去翻书,翻书还不会就放着,这个时候我的作用才应该发挥,授业解惑,你得先有惑,惑解了,业也就授了,这就是我给大家的学习方法的建议。
按照教材讲知识,学生按照书本学知识、做题、考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往往代表着知识的掌握情况,即便今天的考研、考博也是如此,这也是中国教育历来被诟病的一点:脱离实际。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却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知识是怎么来的?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