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李茶的姑妈》里有一个桥段,让我印象特别强烈。
一个富商对一个调酒师说,现在自己的公司要破产了,需要放弃自己的尊严来挽救,干还是不干?
调酒师,一脸庄重的说,不干!尊严丢了,整个人就破产了。
豁然开朗的背景音乐响起~
富商似有所悟,对调酒师含笑点头,却给出了一个特别反转的回复:所以,你还在这调酒。
我在看到这桥段时,被两次强烈的反转冲击,在几句话之内,感觉尊严的价值真是扫地。
前一秒还能判断孰轻孰重,后一秒就让位给现实。
这个现实的代价似乎是在用个人的尊严来交换,真是如此吗?
个人尊严就能换来绝境逢生的奇迹,那人人都可以功成名就了。人人都可以突破社会的道德和良知边界,但是不是突破了,就必然会功成呢?
2
突破边界是为了成功的充分条件吗?
电影《超时空同居》里边,有这么一个桥段:男主为了实现财富的梦想,选择了一条丢掉灵魂的不归路,对身边的一切都变得冷漠和无情。因为那个雨夜他已经做了罪恶的事,他所拥有的的一切,金钱、名望,都是他失去灵魂换来的。
他变得冷漠,也变得不再可爱,于是他不再拥有爱情。
他痛苦吗?他习惯了。
他选择一条没法改变的路。电影里的男主,当他穿越回去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他选择了从善的路。
电影编剧需要在很短时间里去传递情绪,虚构了这种极端的人设背景。然而电影外的现实生活,就不是这么极端了。
我们总是在渐进中,选择了某个方向。渐进中,选择了黑暗,或者阳光。
有一次朋友聚餐,我们在饭桌上酒过几巡又开始各自吹牛了。席间有朋友谈到了很多社会的灰色地带,讲述他怎么在灰色地带生存下来。大家纷纷感叹,生存环境真是一个大染缸,一不留神就会深陷其中。
忽然有人抛出下面一个问题。
3
深处染缸都不免俗,那你是如何冷静理性的面对这种灰色地带的呢?
朋友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他说,你们看到的那些大树都是暴露在阳光下的,可是他们的根都是扎在泥土下的黑暗里的。树要想在阳光下涨多高,就要准备在黑暗里扎多深。
一席话,说出他生存的底层认知。阳光和黑暗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对立又统一。
从这个角度去再观察,那些一碰灰色就避而远之的人,要么就特别虚伪,要么就是根基很浅,往上成长的空间不够了。
但是,是否为了让根基深,必须要去接触黑暗呢?这回到了一开始的问题,突破边界是为了成功的充分条件吗?
继续拆一下这个底层逻辑,1、整个认知逻辑透彻出一种矛盾论的哲学思维;2、在面对黑暗的底层认知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容错宽度。他能看到更多灰色地带,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两元世界。
当一个人具备矛盾思维,心理又拥有很宽的容错宽带时,那他的适应力会很强大。
生存下去,适应力的强大与否,直接意味着他能否顺势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刻意去突破什么边界,其实根本没法直接推导出成功的必然性。正如一脱就想成名,就是一个很荒诞的成名逻辑了。
理解了这一层,还不够,还可以再往前想一步。
4
面对黑暗,你的终极趋势是什么?
终极趋势是向上,还是想向下,实现意义不同。
如地瓜,红薯,它们是要努力结出地下的果实的,趋势是往下,打造一个地下生态系统。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是很快都会被收割掉,连根拔起。等下个季度再下一波新种子。
如大树,可以生长的很久,年轮,一轮轮的布满沧桑。它们是努力向上,往更靠近阳光的地方去。于是它们生存的更久。即便连根拔起,也是可以移植到其他的地方去生长起来。
5
最后小结一下
这篇小短文从电影的成功代价的极端设定,延伸思考了一下真实生活的渐进逻辑。所要失去的边界代价,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对黑暗的矛盾认知还有心理的容错宽带,是成功所需要的素质。在面对灰色处境时,我更看重发展的终极趋势。
-end-
作者:曹涛,产品经理,互联网追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