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化书写到自动化写作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阅读与书写是学习能力的基石。
而阅读与书写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达到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的程度,才算能力达标。
怎样才算自动化的书写呢?
书写过程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自觉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学生应当不再思索这个或那个字母怎么写法以及各个字母怎样连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有可能去思考怎样运用语法规则和他所写的东西包含什么意思。(38、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这句话既讲了书写(半)自动化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怎样的书写算作自动化。即一边书写,一边把精力聚焦在写的内容上,而并非字(字母)本身。
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中魏智渊老师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
这种自动化书写当然很重要,学生要会写字,要能够快速而流利地写字,要能够快速而流利地写字,要能够准确地抓住要点进行条理清楚的复述。但是,相对于阅读能力的,更重要的并非物理性的“书写能力”,而是心灵性的“写作能力”,这或许是苏霍姆林斯基听遗漏的地方,这种遗漏妨碍了他提出的智力领域的诸多概念的完整性的逻辑片洽性。
在魏老师看来,自动化书写,是指能够轻松地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即写作能力。
自动化书写
为了达到学生书写的自动化,我尝试这样做——
字理识字
小学时候如果不能理解汉字的正确含义,不会分辨字形之间的差异,不能够流利正确的书写汉字,极易写错字别字。
这样的学生到了初中以后,仍旧会无法正确书写汉字,因为要书写而耗费大量的精力,使学习效率降低,成绩越来越落后。
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在七年级上学期,组织一次关于汉字知识的综合语文活动,讲解关于汉字原理,让学生对汉字的历史、发展、造字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再去识字、写字时,才会避免因无知、习惯认错字、写错字。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甲骨、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字形偏旁、间架结构、书写章法……
通过一番讲解,加上平时学习生字时的随机联系解说,学生渐渐知道了汉字的整体性源流,不再使用单一的笔画拼凑字形,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正确率,也提升了写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练字课
七年级上学期,我们整合出一节语文课,作为练字课,号召学生临摹字帖写字。
同时,老师讲解字体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规则,书写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字体开始注意书写的结构美观。
在平时的作业、作文、板演中,我也注重纠正学生的字体规范问题。
在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练习写行楷字,提升书写的速度,让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到字的流利书写上。
到八年级下学期,很多学生的书写速度上来了,字体也流利了很多。
课堂做笔记或批注,也基本可以做到边写边思考,抓住关键字记笔记,让学生的精力更多地用到思考上,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动化书写的能力。
自动化写作
放手写随笔
七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让学生写随笔日记。告诉学生可以随便写,校园记事、师生交往、同学故事、学习趣事、家庭生活……
这阶段的写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心灵打开,让自己的情感流动。
写放手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写的内容上,不要因为措辞而影响了流畅的表达,为更自由的写命题文打下基础。
读写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阅读与写作练习的结合。
尤其是语文随堂练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变换人称改写、写作手法仿写、结尾续写……或者给课文人物写信交流,加深对人物、内容的理解。
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由书面表达的效果,提高自动化写作的能力。
考场作文指导
九年级开始,系统地讲解考场作文的技法,指导学生在作文的审题、结构、语言、描写等多方面刻意练习。
从七年级的放手写,到九年级的命题写,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应对考场作文的规定性要求。
只有在限定的条件下能够自由写作,才标志着写作能力高度自动化。
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在班级使用写作晋级积分制。
平时随笔满分5分,正式作文满分50.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累积相应分数,可以得到相应的级别称号。
从童生、秀才、举人一直到文曲星,让学生像找游戏通关一样,不断攀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积极性。
同时,我还对在某些方面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单项奖励。
最佳字体工整奖、最佳语言优美奖、最佳结构条理奖、最佳语言幽默奖……
类似奥斯卡的不同奖项,让每个同学能有进步的方向。
写作学习效果
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升,部分学生的作品在校报、市报发表,或参加征文比赛获奖。
更让人欣慰的时,每一届学生都有一段时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写作竞争状态,小说、童话、科幻故事……学生自由写作达到了自动化写作状态,得益于平时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