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守护孩子一生的幸福》,其中的一个案例引发了我的思考。有一些出生仅三个月即被母亲送到寄养机构的婴儿,虽然这些孩子得到丰富的食物、妥善的照顾,但他们的社交行为却呈现负面的成长,生病,甚至死亡。
按理说,这些孩子在“很好的条件”下成长,他们的发展应该会比其他孩子好呀!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家长忙于工作,但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便将孩子送到早教班,以为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在幼儿时期,是很需要安抚的,然而那些大部分时间在寄养机构孩子,他们最基本的社交愿望都没有获得满足。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非常可爱,喜欢和个别男孩子闹,喜欢上课说话,每次课上告状的总有她,每次告的状都是,“老师他拿了我XX东西”,“他偷了我XX东西”,能感觉到,她总是对她的玩伴不信任。课堂没有规矩意识,课下追逐打闹,上学期英语成绩很差,但是这学期进步了不少,我找过她很多次,“你为什么喜欢和个别男生玩,不喜欢和女生玩?”她总是说,其他女生不愿意和我玩。每次跟她妈妈沟通,她妈妈总是喜欢说一句话,“为了让孩子成长的更快,领先其他孩子,我们早早就把孩子送进了早教班,但是结果却总与我们的愿望相背离。”在微信和电话里,我和她妈妈沟通了很多次,但是真正见到她的妈妈,只有一次,那就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家长会。之前有了解过,她的父母工作很忙,晚上很晚才下班,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早教班,早教班的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那样对每个孩子都做到安抚,有的老师还会对孩子采取愤怒的专制的态度,没有获得安抚的孩子,往往会在对其他人的信任中夹杂质疑或根本不信任,这样,孩子在沟通方面难免会产生一些列问题。
所以老师,更重要的是父母,在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要多多采取安抚的方式,对孩子个人要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孩子的所做所为,要给予积极回应。
还有一个现象,我相信困扰着很多老师,就是孩子坐不住。课堂中,有一些孩子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比如,上厕所。课还没上一会儿,孩子就想上厕所,说憋不住了,让去吧,总是感觉孩子违反课堂纪律,有失教师威严,不让去把,又怕孩子真的出事,批评几句,让孩子去了厕所。可是还没下课,孩子又举手要上厕所了。其实孩子课上总去厕所,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实则不然。孩子上厕所,可能是由于紧张,也可能是因为不习惯坐着听讲。我们班就有一个女孩儿,每次上英语课都去厕所,批评过几次,但是感觉根本就没有效果,因为我没有分析孩子的问题所在,只是一味的批评,所以孩子自然没有改进。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运用安抚的沟通方式处理这个问题会更好。这个女孩,她就是由于英语课上比较紧张才会频繁的去厕所,所以开学后,我一定会找个时间,用放松的口气和态度跟孩子交谈,说一说上课时如果频繁离开座位会对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影响,问一问孩子上课有什么收获,帮助孩子培养上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