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讨论较小年龄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时,总是对孩子的状态和发展顾虑重重,尤其是爷爷奶奶或新手父母,他们常常会这样说:
“孩子该有快乐的的童年,这么小,这么累干嘛?”
“基因早就决定了是不是这块料,教也没有用!”
“学多了,会变书呆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古时候的伤仲永就是先例。”
“小时候学这么多,真正读书了就会厌学或骄傲。”
关于孩子小时候要不要强化学习培训,从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评论中,负面言论真的很多。父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不是错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邻居家的例子。
邻居家的表哥,从小就受到父母的高度重视,学习培训,特长能力,样样都抓得很紧。
幼儿园到小学,表哥不论是书法还是国画,成绩还是特长,都是亲戚朋友夸赞羡慕的对象,他的童年就真的赢在了起跑线上,这特别让他的父母荣耀。
可是到了初中,剧情却发生了彻底的反转,表哥突然变得十分厌学和叛逆。(当时父母的关系也有些紧张)由于家里条件好,父母采用了助他出国留学的方式来转换压力。
然而,留学归来,他依然面临找不到工找的尴尬。最后还是父母托关系花钱,找到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
可接下来,命运似乎开了更残酷的玩笑,表哥几年后居然查出了癌症。
在癌症晚期,他弥留之际,他同邻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觉得,他这一生就是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从来没有体会过他内心的感受,他恨他的父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孩子最终悲惨的命运,让我们不得不沉下心来,认真的思考。
这个故事中,孩子的父母是不是真的不爱这个孩子呢?
我觉得不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为表哥从小到大投入的心血不是一般的多。如果没有爱,很难想象谁会如此付出。然而这些心血除了在孩子童年时显现出一些甜头外,似乎在后期全酿成了苦果。
那这是不是父母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导致了表哥的悲惨结局呢?
说到这里,我们先不深入讨论,再听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钢琴神童——朗朗。
郎朗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对于他父亲的非议是最大的。
众所周知,朗朗的父亲对朗朗从小就要求非常严格,可以说是倾其所有的对他进行培养,而最终郎朗也如其所愿,功名早成。
朗朗的父亲凭借高于常人的大智大勇向命运一次次宣战,给郎朗开辟出一条最有效的、最快捷的成功之路。
为什么同样是培养孩子,同样是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呢?
其实,在父母的潜意识里,没有父母会想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都了解,成人与成事都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规律。
但是,好的出发点,要有笃定的信念、正确的方法以及不断变通的坚持。越是起点高,机会好,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越大,父母需要持续投入的就越多。
父母如果想要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或者是没有从内心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及时跟上后期的培养,就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如古时仲永和上文表哥类的不良的后果。
回到上文表哥的例子,表哥的起跑线是令人称羡的,但剧情突然反转并急转直下的背后,变化的不是父母对他的期待和关爱,变化的是他的心理和情绪,没有沟通和被理解的爱,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人是灵长动物,有灵才有长,不是简单的理论输出和输入,情感对于人的影响有时候大得足以拯救世界,当然也可以毁灭一切!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也不会有一种学习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而且,正确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要及时变通改进培养的方法。
并不是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愿望,导致了孩子的失败,是在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的过程中,方法出了问题!
如果你内心真的期待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不要怀疑自己。因为期待孩子变得更好更强,并没有错。你需要做的,只是大胆尝试,小心摸索,贴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爱孩子,懂心理,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的方法!
要知道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成为人生赢家的概率,会远远高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出名要趁早!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长长的马拉松,开始的成功,不代表着最终的胜利,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愿你大胆的赢在人生的起跑线,并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赢得人生下一站的每一个挑战,奔向越来越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