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学生终于开始忙碌。读书要求上进的开始找老师答疑,如今的答疑比以前方便很多,哪像以前,非得等老师有空,到老师的办公室去答疑。平时大学老师又不一定在办公室,找老师都难。如今发一条短信,发一个微信,立马可以联系上老师。对于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勤快的同学打字表达自己的疑惑,那些偷懒的呢,直接语音或者把书本上不懂的地方拍张照片进行标注,然后直接问老师。
对于上年纪的老师而言,最喜欢的还是希望学生到自己办公室里来答疑,有些问题确实非得当面才能说得清楚。小问题当然可以直接在微信中解决。但面对全班近百名学生,如果每位同学都这样答疑,老师的工作量得有多大,手指打字也忙不过来啊!但不管怎么说,能想到问老师的还是好学生,那些不问的呢?是真懂还是假懂,亦或是不懂装懂?那就不得而知。
曾有学生私下问老师,我们这门课为啥一定要考试呢?能不能只学习不考试啊?这样的问题,其实我在学习时也时常问自己,要是仅仅学习不考试该多好啊!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仅仅是读书而不给于一定考核,对于那些自觉学习的学生而言或许是有效。但很多学生读书可没有那么自觉,尤其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挨到上了大学,似乎该好好喘口气休息休息。要是不考试,那有点纵容学生的味道。对于一门课,学生学习以后到底掌握了多少,哪些地方他们还不理解,只是靠学生自我感觉那是远远不够,此时只能进行一定的考核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却查缺补漏。考试无形间很无辜的成了教学指挥棒,考试分数也成了学生的命根子。很多学生平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考试挂科,一挂科就去算自己的GPA是否达标,否则无言对江东父老啊。
曾几何时,为了减负,有一学期我们老师为了响应号召,就不布置课后习题作业,想让学生自觉去完成课后习题。可结果呢?有几位学生去自觉完成了?人都是有惰性的,那一年的期中考试其实就是考了课后的作业题,结果却惨不忍睹。很多最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平时也没有学生来就作业问题进行答疑。不布置作业,对于学生是减负,对于老师也是减负,老师也不用批改作业了,可对于学生到底掌握多少?老师心里根本就没底,只有到考试时候才发现,原来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只能返璞归真,该怎样还是咋样。虽然学生平时做得比较累,但好歹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吧。
考试也是如此,有了考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去好好学习,去掌握一些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难点。通过考试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给自己的父母一个交待。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到底有没有荒废。
但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时候考试的效果很让人悲哀。学生读书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学习一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考完试以后转眼间就把那些知识忘到九霄云外。曾经的付出只是流于形式,这也是目前教学的一大失败,却似乎也无可奈何。
这学期自己带了一门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前做一个自测。自测内容就是他们上学期理论课学过的内容,可测试的结果太让人失望,答案几乎都是靠蒙。才过了一学期啊,就这样遗忘得一干二净。有时真怀疑,他们当时是怎么通过那门课考试。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有的很佛系,有的又很较真。很多时候自我反省不够,对于自己的不足或错误都喜欢轻描淡写地原谅。当然有这种心态也不错,否则一遇到一点挫折就耿耿于怀,想不开,那更可怕。大学的大一大二确实苦,有些时候感觉比高中三年还苦,而且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自己故乡远离父母,感觉哪里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学习动力在哪里啊,一片迷茫。
但不管怎样,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即使考试有失误,有挂科,那也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这就是考试的目的。等到自己以后工作了,走向社会后回过头来才发现,当年在大学读书时遇到的那些困难,根本不是事。
真心希望今年的学生们能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放平心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2018.11.10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