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的深夜,就在我几乎与我的被窝彻底融为一体之际,手机不合时宜地骤响,残酷切断了我与床的羁绊。
看了一下来电显示,是伟杰,挠挠头坐起身,睡眼惺忪按了接听,手机那头飘过来一句 “我二十分钟后到”就挂断了。
言简意赅到我满嘴的牢骚来不及喷薄而出,又被自己硬生生吞了回去。
二十分钟后,伟杰准时敲开了我门,见面礼是一箱啤酒和一个已经微醺的油腻胡须男。
“我和小葵分手了,陪我喝点吧”
我还来得及消化这句话,伟杰哐当哐当一罐啤酒下肚了。问他为什么分的手,他也回答得不清不楚。
只一个劲地自怼自语,又像控诉又像质疑地自我呢喃着:“之前明明好好的……七年都处得好…….为什么半年就不行…….骗子……我是骗子……她是骗子……”。
伟杰很快就不省人事地摊坐在沙发上,帮他躺下盖上被子,睡意全无的我不自觉思考起伟杰和小葵的事。
伟杰、小葵和我是高中同学,高一的时候在班上是左邻右舍关系,一来二往便也彼此熟络了,高中三年我们经常厮混在一起,上大学后也不曾断了联系,每逢寒暑假必定出来相聚。伟杰活泼跳脱,小葵古灵精怪,两人经常默契超绝,一拍即合,然后带上我尝试各种“新鲜刺激”。
毕业后,两人极有缘分的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如此半年后,伟杰像稚童开窍一样,突然意识到当了自己多年好兄弟的老铁,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十分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女人。
他心动了,也踌躇了,对交往多年的好朋友突然有了非分之想,是对还是错?应不应该表白?他的疑问得到了身边一众好友(包括我)的强烈鄙视和强烈支持。
伟杰遂鼓起勇气约上一众亲友来了个现场激情大告白,小葵干脆地给予了正面肯定回应,现场收获了一大片掌声、欢呼声和笑骂声。
一位朋友高喊到:“你们也太厉害了,没拍拖就有了七年的感情基础,打台风也打不掉你们了!”
如此过了半年,伟杰带一箱啤酒,敲开了我的门。
为什么就分手了呢?
难道真的是应了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伟杰和小葵两人的感情可以在朋友这份土壤中生根发芽,野蛮生长,却在名为情侣的土壤中衰弱枯死?
这半年来,伟杰和小葵时有争吵,我当过数回两人的调解员,两人经常向我控诉对方种种“恶行”,认为对方没有尽到男(女)朋友的本分和责任。
那时的我以为,这是两人角色转换后必需历经的摩擦与磨合。
现在看来,从一开始,两人似乎就没有把角色真正转换过来。
伟杰、小葵包括身边所有的好友都以为,两人相处甚欢的过了七年,感情基础深厚,知根知底,变成情人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
只是我们都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朋友间的相处和情人间的相处虽有相似之处却也相异甚大,如果把两人作为朋友时的感情基础生搬硬套到恋情中,势必会产生巨大偏差并带来落差感。
朋友间的交往,彼此展露的只是一部分自我,彼此接触的也只是一部分自我,这展露的自我与接触的自我产生交集的地方,就是这段友谊的纽带。
这纽带可能是某种喜欢、某种欣赏、某种需要或是某种舒适感、认同感以及不抗拒感。
只要保持纽带稳固,这段情谊便得以维系,对于交集之外的对方的缺点和缺陷,大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段,忽略甚至无视之,因为这并不会妨碍到友谊的存续和发展。
但是情人不一样,彼此间关于自我的展露和接触大为增加,交往的密度和深度程度加深,两人间的交集也随之增多,这些交集如果无法很好的融通在一起成为维系关系的各个纽带,结果只能是不断激烈碰撞互相吞噬,最后演变为两人感情生活中的道道裂痕。
伟杰和小葵向我控诉对方时最常用的句式是:“我以前真的不知道他(她)是这样的人、这么简单的要求他(她)竟然没做到”
我以前真的不知道他(她)是这样的人
以前或许是没机会看见,或许是选择性看不见,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他(她)跟过去的你认知中的对方不一样,但那又怎样呢,你是想要因为过去和现在产生差异而心生愤懑,委屈抱怨亦或是选择接受包容,重新定义。
这只是一道小小的阶段性测试,及格了,就是下一关。
这么简单的要求他(她)竟然没做到”
小葵对伟杰的简单要求是每月不少于一封不少于1000字的情书、把抽了十年的烟戒掉、去哪里和什么人玩都要提前报备、睡前的晚安短信……
伟杰对小葵的简单要求是与那群打扮着装怪异的发小断绝联系、不得参加有异性的聚会、不要一点小事就又哭又闹玩失踪、互相公开手机密码……
这些简单要求的实质是信任与安全感的匮乏,然而安全感和信任,不应该通过束缚和限制来获取,两个人打从心里喜欢、认可对方,会基于某种默契,朝有利于感情顺遂发展的方向不断完善、优化自我,无需提要求,彼此的改变是自然而然的。
强扭的瓜,不仅不甜,还有可能被撕裂。
看着杯盘狼藉的桌面,蜷缩在沙发角落的伟杰,心里暗暗决定了明天起床必须要做的两件事:
1、 让这个不速之客把卫生给我搞干净然后赶走!
2、 对我的挚友说一句:“兄弟,我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