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大坑。说得再干脆一点,比较就是陷阱。
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须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比较就是很现实,也很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
为了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者竞争力,就要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实、客观的判断。
对确实能被量化的能力,人们通常不会错误估计,甚至不需要估计。
所谓“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在某个技能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而且不一定是一个不好的策略。
几何术语:
1、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2、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3、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条线。
他们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到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1、考试成绩
2、用大量的统筹方法论帮助学生提高效率。(用分析数据分享给客户,分享使用方法)
3、用各种心理学研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销售心理学,管理学,投资心理学)
讲故事就多去看看纪录片和历史片(晓说奇谈,百家讲坛)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好的作家,我也知道自己没有最好的文笔,我之所以开始写作,肯定是因为我已经想出了很多个维度。(比如:刚需,人们需要升级概念,需要方法和践行之后的真实案例)
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可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而绝对不可能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若知道就很简单,很自然,若不知道就”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在哪儿呢?”差距咋这么大呢?(跨界背后的原因,更多的是被跨界)
看到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
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因为凡事都有成本:生活必需开支就是我的成本。
不求处处突破,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在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以几何技术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