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公开课是全校总决赛,我们高数组两位选手执教的同课异构《折线统计图》一课,给评委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望获得一等奖。我们高数组的所有成员参与了这次活动的前前后后,通过备课、研磨,经历了一段艰辛和愉悦,换来了个人和群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一、车老师的课
车晓慧老师创设一天气温变化情境,出示气温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然后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从这幅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从这幅统计图上很直观地看出这一天不同时刻的温度,如果我们想一眼看出这一天气温的整体变化情况,该怎样画统计图?能不能发挥你想象的翅膀,在条形统计图上大胆作修改或补充?学生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教师提示、引导,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
二、张主任的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张忠义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张主任首先让学生在统计图上指点找数据,学习描点方法,并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多少,而后让学生交流,说自己的发现,再出示三个问题,给学生明确思维的导向,教师再适度引导,让学生抓住折线统计图点、线的特点发现规律: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多少,还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课堂教学中有师生情感的投入,闪现学生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不时出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
三、一点思考
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应用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最初的教学我们选用奥运会、农民收入、沙尘暴三个素材,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在思考:奥运会、农民收入、沙尘暴都是当今社会倍受关注的问题,但学生关注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吗?如沙尘暴对我国东部学生来说,只是在电视、报纸上看过,有深刻体会吗?奥运会虽是家喻户晓,但不能充分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后来备课组认真讨论,集体研磨,又求教小学数学专家,决定把三道实践应用题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问题,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切身关怀;看聪聪、明明两人生病时的体温统计图,让学生判断谁病情好转了;统计文具店一月中卖出不同文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辩论后感悟用折线统计图不合理,最后经过讨论后学生认为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理。这样的素材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收到预期效果。
教学的过程,真是一个边走边思考边回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