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这是鲁迅在书中的自序。
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正传》了。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可怜的孔乙己,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中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在茫茫人海中,他只能这样走下去。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更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
通过鲁迅的笔,最让我看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和他那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鲁迅的呐喊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民从黑暗中觉醒过来,从无知中清醒过来,让社会由旧走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