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出走记
英语被革出高考,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有支持的。支持者认为英语从高考中取消,着实是让一批人松了一口气。没错,为升学、考级、考证而学英语,的确是累人累心。未名湖畔一片琅琅英语声中,有几个是真心热爱英语的?因此,将英语拉离应试教育,从功利化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就未尝不是好事。
反对的也不少。英语被革除,理化生被取消,这么一改革,一下子就回到解放前了,高考指挥棒一心一意会指着数学语文,非但没有给考生减负,反倒是把考生圈在一个更小的圈子里同台况技,日后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以我看来,将英语从高考中取消,这是学生减负的开始还是新一轮竞争的前兆,这要看各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以我高中三年的经历来看,如果学校仍然只盯着高考,那么不管英语出不出走,我们这些高中生们,都仍然只是功利化教育高压统治之下的一枚棋子。
我们学校在高一下半学期就进行了文理分科,我属于一进高中就打定主意要学理的那一种,但我高一上半学期学的最棒的是地理,我也讲不清一个专攻数理化的人为什么会把地理学得这么好,可能是兴趣使然吧。我也不排斥政治历史,我觉得在我充满化学方程式的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唐朝皇帝来捣捣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高一上学期结束,即将文理分科时,我心里着实有些不舍。直到现在,我天天跟理化生打交道,还常常喟然长叹:要是能突然走进来历史老师来讲讲历史调剂一下就好了。
高二上半学期,为了通过会考,我们又学了半学期的政史地,我想:“太棒了,在我充满公式味的脑子里终于能有个柏拉图、苏格拉底带来点新鲜空气了!”然而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残酷的事实是,为了应付会考,我们要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干掉三本书,而且是每科三本书!于是,我梦想中的文史课变成了这个模样:老师一溜儿小跑跑进教室:“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某某页,现在我们划重点。”于是一整堂课老师在上面呜哩哇啦念,我们在底上吭哧吭哧又划又记,一个月下来,我的书上的确多了不少笔记,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写的都是些什么。临近会考,语数外,理化生,全部让位给政史地,我们每天都是拿着这些自己都看不懂的文字,试图强行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我觉得我都要吐了!等到会考一结束,我背过的那些东西,已经全部记不得,一个理科生在文科方面获得的,除了一张可怜的毕业文凭,欺了的什么也没有。
我想,当初进行文理分科改革的初衷,一定不是这样的。改革的目的一定是想让学生更轻松地学自己所长,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长处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越发令人疲惫,而我们的兴趣也在这里只看重证书和分数的制度下被压榨得所剩无几,因此,英语被革出高考后,各学校如果仍然是这样一副消极就会的态度,那么未来的高考生们到底是快乐学习,还是压力山大,就真的很难说了。
改革的本意是什么?或者说,高考的本意是什么,我想,上至社会乃至学校,下至我们学生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都产生了偏差,我觉得去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说的一句话特别好:“我一直认为学语文是一件关乎素养而无关应试的事”。我们高中三年是为了提高素养,高考只是一个检验标杆。可是现在很多人只盯着那标杆,高中三年成了只为拿分而无关素养的过程,于是像“理科生为了拿毕业文凭如此学政史地”的现象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作为一名2014年高考生,能够以“高考还考英语”的名义继续自由自在地学英语,我为此感到庆幸,我觉得学英语,学一门承载着无数西方文化的语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而只拘泥于课本不足以提高我的英语素养,所以我会找BBC迷你剧来看,会找莎翁弥尔顿来读,我为素养而学英语,不为分数而学英语,如果说我的英语成绩好,那么,我只能说,这是我的素养使然。
这才是高考的初衷。一个高素养的人,他的成绩一定差不了。
在我看来,英语是否被革出高考,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请不要因为英语被革出高考就剥夺了我们学英语的权利,请不要再以“高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这样的言论来操纵我们这样选择学习的权利,我们向往的改革是,我们能够拥有一点选择权,我们能够拥有一点意见,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考试,改革者们,请把选择权还给我们这些学子。
事实上,一战前的日本,巴学园的创建者小林宗作先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巴学园的老师们,会在黑板上把一天的学习任务写下来,让学生们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巴学园的小学生们,在这样的模式中发现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样的小学生们,后来都成了个性鲜明,有一技之长的高素养人才。
英语从高考中出走,这不可怕,但是,请不要让英语从原本热爱她的心灵中出走。(小欧/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