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坐在书桌前,有时并不知道写什么。甚至半个小时写不出来一个字,但不会成为放弃的理由。就从熟悉的开始。
穿好衣服,独坐一会。想想一天做的事,把印象深刻写出来。读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的所有可能》,听了韩鹏杰老师的《道的渊源》。
克里希那穆提说:你了解欲望的本质,就不会再有关于欲望的冲突了。那么先要弄清楚戒律是什么?因为它和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戒律”这个词源于“弟子”这个词,而这个词在语源上的意思是“正在学习的人”,弟子是一个正在学习的人-----学习,而不是遵守,不是控制,不是压抑,不是服从,不是追随。
这恰好和道家的学生是相似的,人这一辈子都要努力做一个学生,这个生代表着生生不息,不断进步。
智慧是相通的,只不过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词汇,本质是一样的,佛教的空,道家的无为,灵修的臣服。
执著自己是对的会痛苦,那么就要思考执著如何产生。如果茶杯是满的,新的茶水是不会倒进去。同样内心是满的,新的知识也不会进入你的思想。只会停留在记忆,经历。那么看问题就有了局限性,容易以偏概全。
在任何时候,把自己当成弟子,学生,才会看到“实然”,我们更多的时候用“应然”看问题,所以有了苦,而实然和应然之间是有距离的。
放下应然,先要放空,就会看到实然,也就有了当下的临在。
不执著在于不停留在对与错,不停留在想要与不想要。想要也是执著,不想要也是执著。你只是看着,听着,触摸着,没有形象的想象,欲望就没有了延续。
当看到一辆车,你看它,触摸它,坐在里面感受了它的美。如果有了拥有的念头,这就产生了形象化的想象。囊中羞涩会觉得痛苦,拥有了也会。当付完款,回头看别人坐在里面体验,你生气了,因为这时有了我的念头。
但这辆车的开始和结束没有不同,思想却在不断的变化。喜怒哀乐也在变化中。
无为也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争执,不妄为。当在空性里,放下自己的执念,也就没有了争执。只是看着,听着,感受着。所以做到倾听很难,当听到时候,夹杂着这是对,那是错的时候,就不是真正的听。当听的时候,不作反应,也不问“为什么”,就像听美妙的音乐,那你就会在听里面。
臣服的反面是抗拒,你抗拒的事物,才会让它更强大。当对别人的语言,行为有了抗拒之心,争执就会产生,愤怒就会出现,如果先把自己的观点放下,只是看它的存在,就是臣服。
时间就这样流失着,不在于做什么,那就做一些让自己充实的事。把今天的写作任务完成,不管是否连贯,也不管标点符号,先完成。用一天天写作改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