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考完试后我跑去影院看了许愿已久的《狗十三》。
豆瓣评分8.3,是最近几年口碑最好的青春片。
曾执导《烈日灼心》、《李米的猜想》等影片的曹保平第一次尝试这种题材,这部2013年就拍摄完成的电影在五年之后终于和观众见面。
电影的主线特别简单,故事围绕着一个十三岁女孩和两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在丢狗和寻狗的过程中,上演了中国传统家庭里的众生百相。
电影里的大人们真实得可怕。
在油腻饭局上逼着女儿敬酒的父亲;表面和善但一牵扯利益就会露出本性的继母;潜意识里偏袒着男孩的爷爷奶奶;戴着纯金手表吹着国际牛皮的暴发户领导;面无改色打死蝙蝠扔出窗外的英语老师。
每个人都能在影片里找到自己青春时期的记忆。
第一只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愤怒于大人们的冷漠,她哭闹着去找狗,却遭到一家人的不理解。后来大人们找来另一只狗,告诉李玩这就是爱因斯坦。在这场指鹿为马的闹剧里,李玩初次体会到成人世界的复杂。
大人们都太忙了,没人有空去关注一个十三岁女孩内心的波澜壮阔。
02
长大后,你就明白了。
我很庆幸这部电影拖了整整五年才上映,如果五年前的自己看到这部电影,也许只能看到李玩的委屈,却看不懂片中父亲的心酸。
有人评价影片中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先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如果要问这个传统中国家庭里谁最在意李玩,不是所谓宠溺的爷爷奶奶,更不是虚情假意送礼物的继母,而是那个父亲。
对,就是那个一怒之下打了女儿之后又心疼得眼眶发红的父亲。李玩被打后躲进浴室大哭的那段时间里,我相信他的心里一定更加煎熬。
在李玩出来之后,他让女儿坐在他的腿上,愧疚地给她道歉:
“你生气,爸心里面跟着难受,打在你身上,爸咋能不疼呢。等你长大,你就明白了。”
这两场戏,一动一静,是整部电影的小高潮。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李玩开始长大了。
她终于变成了大人们喜欢的样子。不再任性吵闹,喝掉自己讨厌的牛奶,学会违心的假笑,试着去理解父亲,接受突然出现的弟弟,承认第二只狗就是“爱因斯坦”。
03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当李玩问起爸爸关于妈妈的往事时,父亲突然在车上奔溃大哭,然后下意识掩住李玩的眼睛,一向不苟言笑的他不想让女儿看到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
车载音响里放着《再回首》,这个中年男人大概快要忘了,自己也曾是少年.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独断专行,他也不是对女儿没有愧疚,只不过他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成长起来,几代人之间的影响,往往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电影里的父亲泣不成声:“你爸,不是一个好爸爸。”
导演曾这样评价:“这是在中国的社会形态下面,一个两头不讨好的,比较艰难的父亲角色。”
在职场上,他得陪着笑脸奉承上级,在酒局上碍于领导的面子,迟迟不能履行陪女儿看展览的承诺;在家庭里,他得照顾年迈的父母,担起一家重任,在两个孩子和两任妻子间努力找到平衡。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许多中年男性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其中一个回答是: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就要面对柴米油盐,你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而在车上的这点间隙里,你就只是你。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04
“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影片里的堂堂姐,虽然比李玩大不了几岁,但她早早就明白了成人世界的运行法则。
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大人们眼中懂事听话的孩子,知道看大人们的眼色说话行事,明白怎么做才能讨大人们开心。
不过李堂再怎么早慧,毕竟也只是个孩子。在昭昭的生日宴上,只有她发现了李玩的异样。
电影的处理非常微妙,进酒店时隔开的旋转门预示着家庭重心的偏移。
李玩并没有排斥这个突然出现的弟弟,她努力地让自己接受,学着大人的模样做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只是笑着笑着,突然意识到在热闹的人群中自己正在被边缘化。
两个女孩的手轻轻握在一起,她们心里明白: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有人说,堂堂只是比李玩更早地识破了大人的谎言和伎俩而已。
hypocritical---她们逐渐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大人们习惯了带着伪善的面具,有着一套权衡利弊的行为准则,善于察言观色,说话做事处处圆滑。
在他们眼中,听话和服从,就意味着乖巧和懂事;世故和麻木,就意味着长大和成熟。
当个“好孩子”的代价,可真的是太大了。
05
我们终于要变成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后来,李玩在街上看到那只丢了的爱因斯坦,她说“我好怕它会认出我然后扑过来,幸好没有。”
爱因斯坦当然认不出来。如今的李玩,已经不是那个丢了只狗就哭天喊地的小女孩了,她已经成功地被驯服,只有在错过之后,才敢一个人蹲在贴着寻狗启示的树旁压抑着哭出来。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长大吧,连哭泣都不敢发出声音来。
我以为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但导演并没有满足于此。
影片的最后,镜头切到了弟弟练习滑冰的场景。
原来昭昭也不喜欢喝牛奶,也会把统一发的牛奶偷偷吐出来,他在一次次摔倒之后哀求教练:“求你扶我一下吧,我不会”,接着又一次次的哭着自己站起来。
昭昭预示着一个轮回,每个小孩都要经历一遍成长的过程。
李玩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如同荧幕前的所有人。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一次次求饶,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妥协,最后磨平所有的棱角,臣服于成人世界的规则,换来一句“听话懂事”的赞扬。
与电影相比,现实也许更加残酷。
李玩还是幸运的,至少她是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之后才会挨打,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里,孩子可能连摔门摔碗的机会都没有,挨打后把脸埋进被子里哭一场,第二天早上醒来的,便是另外一个自己。
所以,去看看这场电影吧。
看看我们这一路上,到底是怎么变成现在这般模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