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暑假,教培行业各部门的员工,都是一年中近乎最忙碌的时间。巡校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一直认为自己原则性较强,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对自己也是高标准、严要求。但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会有不同。虽然很多同事给的标签是“正能量”“很正”,但真正落实到处理问题时,还是发生了有人觉得有失公平的结果。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固有模式和有待提升的地方。拙笔小记。
事件一:学校在烟台有8家分校,最近的距离只有3千米,难免发生咨询师资源重复情况和家长各校区对比的情况,故而产生争议单。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态度是:有没有规则?有,按照规则执行。没有,坐下来制定规则。所以当争议情况属于规则范围内,不会过多分析谁付出更多,而是直接告诉分校长按照争议单规则后的处理结果。我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短时间可能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但长时间看一碗水端平,毕竟争议情况也有可能校区间反过来,大家形成认知共识,才能高效快捷的解决问题。
问题处理后有校长和员工存在一些抱怨情绪,在规则外,强调自己没有功劳(签约结果)有苦劳。虽然再来一次机会,还是这样的处理结果,但作为管理者,反思这件事,或许在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当员工完成交办的事项或等待一个处理结果,应该要有一个反馈,就员工的工作结果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除了这一点,还应该注意:即使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做了很多努力,或者让员工自己汇报成果,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员工也不会100%完全认同你的评价,能认同70%就算很好了。
其次,人都会有一种自我认知的偏见:“认为自己付出的辛苦比别人更多,自己的贡献更大,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对自己的评价自然也就比较高。因此,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让员工认同,而是要能够说服员工,让员工觉得他的想法和你的想法有不同,但是认为你的想法更有道理,虽然无法完全认同,但还是选择接受你的想法。让员工像这样接受对他的评价或处理问题的结果,也是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心热情,但并不乐于表达的人,总觉得身正不怕影子歪,自己公平公正,不做过多解释,甚至还猫性的认为“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的人更不需要”,但人和人的沟通,有几种情况:真正的我,真正的你,我表达的我,你表达的你,你认为的我,我认为的你。所以让别人有70%认可度的关键,还要多沟通。
事件二:某校区员工7月业绩不理想,巡校了解到:员工刚修完产假回来,状态欠佳,并觉得公司支持的太少;校长觉得员工积极性太差。为检测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校长给了一本关于专业的书籍,在中间夹页放的记号,如果员工翻到了,就会掉下。十天后,校长发现,一直没有看到那一页,故而觉得此员工破罐子破摔,不去培养。
在管理中,应该如何沟通呢?
首先,对工作的期待和要求明确地传达。员工都会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而认真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员工对领导的期待理解得不到位,致使自己的努力方向偏离了期待的方向,就必须尽早把这个情况告诉员工。如果工作过程中不提出来,等到出了结果才说“这个做的不对,那个做的不到位。”员工难免会埋怨“你怎么不早说啊!”,产生现在说是在秋后算账这样的抱怨。
如果员工从不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直到完成工作才把结果一股脑地交上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任何指导员工工作的余地了。平日里沟通的多,员工就会比较信任你,认同度就会高,就会有努力工作的动力。若是平日里和员工几乎不做沟通,员工就会不太信任管理者了,认同度也就降低到30%-50%了,觉得领导根本不了解他。
如果自己尊敬的领导作出的评价,就算比期待的低一些,也会转化为激励和动力。反之,如果是自己看不起的领导,就算他的评价再高,也会质疑他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他会觉得“领导对我们的工作从来都是不闻不问,他到底有没有关注过我们?”员工听话照做的动力就取决于对领导的信任程度!
那员工工作能力强、工作努力,业绩是否会好?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一个员工工作能力强,工作很卖力,这个条件下就有可能会带来好的业绩。但是,条件并不等于结果。也就是说“工作能力强+工作努力=好业绩”这个公式并不一定总是成立的。在条件和结果之间还存在着“中间事项”,简单地说就是“环境和状态”。
举个例子:有老师做地推宣传做的很好,每次出去在校门口做活动,总能搜集不少客户信息回来。如果今天他精力充沛,态度积极,方法到位,应该就能够产生“好成绩”这个结果。但是,如果今天出去做宣传活动,结果在学生放学的时候,下起了大雨,校门口一团乱,或者他突然肚子疼,他就会很难发挥出来自己的实力了。
这种发生在原因和结果中间的不确定因素就被称之为“中间事项”。
所以,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必须要能够事先预测“中间事项”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或者至少要在事情发生之后及早发现,告诉下属如何应对。如果中间事项是一个负面要素,就要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想出转危为安的妙招,把负面要素转化为对机构有利的要素。
综上,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分配时间去做员工的管理,创造各种机会交流、谈心、反复给予评价和指导。时刻伸长自己的“触角”,预测所有可能出现的”中间事项“,并迅速制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