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层长篇纪实小说] ( 续篇117)
水竹凹
作者:蒋春木
117、现场办公会
那段时间,水竹凹村频频出现在网络、报纸上。
水竹凹村及60农场的新闻、记实、论文和各类视频层出不穷。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试看水竹凹生态村的现状和发展”。
“六、七十年代人归宿——60农场别样的风格和创意”。
“老旧房子在水竹凹村成了香饽饽……”。
……。
江南省和江东市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水竹凹村来的人不仅仅是游客了。
先是省内各级政府组织了一批批的参观团,后是省外也来了众多的参观、取经的人员。
那一天,省长肖竹明再次来到了水竹凹村。
陪同前来的,还有省直相关部门及江东市、高桥镇主要负责人等近二十人。
肖竹明握着水竹的手,热情的说道“老水啊,我们又见面了”。
水竹过意尴尬的抓了抓头,不好意思的说道“肖省长,上次不知道是您啊,实在是冒昧……”。
肖省长先带着一行人看了看,然后,就在农场简易的培训室开起了现场会。
他让水竹把水竹凹生态村及60农场的建设规划又说了一遍。
肖省长先说了他第一次和这一次来的感受。
接后,他动情的说道“这次来之前,我对水竹同志作了一番了解,水竹同志在乡镇干了几十年,在开发区也干了多年……”。
他接着说道“水竹同志犯过错误,进过监狱,蹲过一年零六个月的牢,大家知道他为了什么进了监狱吗?……”。
他伸出了一只手掌,说道“就为了五万元!信用卡透支还不了!同志们啊,一个副处级的国家干部,仅仅是为了五万元!进了监狱!失去了公职……”。
肖省长说道“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山村,我是感触很深啊。我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在这里确实感觉到了一种儿时的回味,一种自然的归宿……”。
他说道“老水说的对啊,六、七十年代是过去了,但不是过时了。那个年代的精神是永存的。我们在这里体验、感悟的就是那个年代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根本,这就是我们的根啊……”。
他说道“水竹凹村表现的就是这种精神。水竹同志在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就是失去了这个根,所以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找寻自己失落的根……”。
他说道“他不仅自己在这儿找到了根,他更想把这里打造成那个年代的缩影,矗立一个时代精神永不凋谢的丰碑。同志们啊,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啊……”。
他说道“我在这里感受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我了解到,水竹同志经常给农民上课,老百姓说他讲的很生动、很入耳,农民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啊……”。
他说道“水竹同志在这个小山村,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打造了一个时代精神的样板……”。
他说道“水竹凹村虽然没有华西村的繁华,没有南街村的富饶,也没有你们曙光村的华丽,但是,他们却能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路子……”。
他说道“在这个小山村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幢幢的新房子,夹杂着一幢幢的老房子,新房子有新农村的气象,老房子却承载着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和回忆,让人流连,让人深思……”。
他说道“我在这个小山村里,看到更多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精神面貌。这个小山村的村民,不仅是表现了农民的纯朴和热情,更充满了那个年代的精气神,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执着的信念……”。
他说道“我们不是一直在探索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吗?美丽、繁华、富饶就是新农村吗?我看不一定是。我认为重要的是人的素质、人的精神,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的信仰……”。
他说道“我认为这个水竹凹村是个非常有特色、有品位、有看头,同时,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个很好的样板,很好的模式……”。
他说道“江东市委、市政府要通过这个小山村,很好的研究、剖析这些课题。省、市两级要把这里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重点扶持培育……”。
……。
那天,肖竹明省长说了有一个多小时。他说的激昂而又动情。他对水竹凹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
接后,江东市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他们表示一定迅速贯彻落实省长指示。
没过几天,江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水竹凹生态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了若干个办公室。
很快,领导组和各个办公室进驻了水竹凹村。
交通部门按照规划,将修建一条从省道直通水竹凹村的主干道,对村内及圩区机耕路的主、支干道全部铺上柏油路面。
环保部门负责生态湿地建设,按规划将生态湿地建成旅游观光的游乐区。同时,负责污水处理建设。
文化部门负责建设“老旧农具展览馆”和老旧民房修缮维护工作。
旅游部门负责负责游客接待点基本设施建设。
环卫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并提供环卫配套设施。
……。
水竹则忙着“60农场”的扩建了。
他要按照规划建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场所了。这里,将有老年活动室,儿童乐园。
农场里将建成一幢村民活动中心,既是会议室,也是娱乐室,他要再建一个室内戏台、舞台。
农场内将建设一所老年公寓。今后,村里的老人们可以搬到公寓来,集中生活养老。
他想在农场内,多盖几间公寓,今后让姐姐、哥哥、妹妹到农场来养老。
“物以稀为贵,情以老更慈”。他还要预留几间,让儿孙们经常来农场居住、游玩。
他还要扩建几十间土坯毛草棚,让更多的城里人来乡间逗留、住宿,体验乡野风光。
他向往着那种恬适的生活,“三间茅舍五分田,远山南,近溪前,杨柳成堤,盈盈绕村间”。
另外,他要搭建几十间老式民居体验公寓。里面沏上柴火灶,预留一个独立的小菜园。
春节前后,已有不少六、七十岁的城里老人,提出要在民居里住上一、二年,甚至是三、五年的想法。
他要建一个老旧农具青少年体验场,让城里的孩子们体验农活,在游乐中记住父辈们的过去。
农场里没有楼房,没有水泥地面,正屋里没有瓷砖、墙地板砖……在这里几乎感觉不到城市的气息。
这里,只有青一色的平房或是土坯、毛草棚,地面也是铺着一色的青砖或是红砖。
房子之间,全部用小山上的青石毛片,铺成平坦的道路。再搭个葡萄回廊,将房子串联起来。
房间里,全部配上长条几案,正堂里悬挂毛主席的肖像,还有那个年代的红色宣传画、册。
家具、生活用品也将全部换成老旧物件。
农场内将建成循环的水路,通向菜园地,途中摆上几个老式的水车和水轮。
下水、污水全部预埋在地下,进入全村的污水管网。
农场内的装饰物品,除了花木果树,就是老旧农具。
他要收集更多、更全的旧式农具,让游客触手可及、张目可见。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他要把农场建成心中的乐园,人世间的桃园。
这里,将是宁静、平和、绿色的小山村。
这里,将是六、七十年代的浓缩的精华。
这里,将是那个年代、那段岁月抹不去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