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开篇儿就这样一句残酷的交待。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亚裔移民后代)和李太太(美国白人女子)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白人少女(后来的李太太)成长过程中一直追寻着与众不同:不屑像自己母亲那样做个操持家务的居家太太并以此为荣;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医生;看不上身边金发碧眼、身材健硕的美国男孩儿,却偏偏对身型羸弱的亚裔教授情有独衷。丈夫的成长过程却一直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倍受欺凌和困扰,于是内心渴望与能别人一样。夫妻俩不约而同地对莉迪亚寄予厚望:妻子将自己因怀孕生子、照顾家庭而未能实现的“医生”梦想放到了女儿身上,竭尽全力想让女儿成为一名自己未能成为的“女医生”;丈夫则希望女儿能够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没有朋友缺憾,做一个受人欢迎(popular)的女孩儿。悲剧的发生始于女儿五岁左右时,母亲为了重拾医生梦想而做出的️一次离家出走的决定。妈妈不在期间,小小的莉迪亚暗自许愿,只要妈妈回来,自己今后就会完全按照母亲的意愿生活。之后,母亲因为发现又怀上了老三而不得不回家继续家庭主妇的生活,更加将成为医生的期望放在了女儿身上。而女儿也深信是自己许愿的力量唤回了母亲,于是决意按照母亲的意愿生活:伪装出的对科学学科的兴趣,选修更高年级的化学课,假装愿意并参加母亲想让她参加的课外班等等。最后终于不堪重负,选择投湖自尽,下沉的过程中,“感到无比的轻松…..”。
尽管已是第二次读这本小说,还是不免为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而感到遗憾,悲伤和惋惜。小说涉及的话题很多:父母的期望,家庭气氛,成长过程中因自己与他人不同而自卑,被家长忽视的孩子(书中莉迪亚的妹妹),跨国婚姻的挑战,以及种族歧视、婚外恋等等。自己作为父母,也作为子女,每一个话题都能激起心中想要说点什么的欲望。以致于在读完小说之后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时不时思绪就飘到了书中,思考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另外小说的作者伍绮诗在美国长大,父母都是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尽管小说的情节和构思源于偶然:在听了丈夫诉说的一个小故事之后,引发了作者一系列好奇的提问和遐想;然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猜测,书中的很多描写是基于作者对亚裔家庭的了解而做出的,因此更值得我们反思和回味,这里仅聊聊父母的期望这个话题。
本书的封面上就印有这样一句: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里的他人,很多情况下会是父母。如果要断章取义的话,结论似乎就是:父母执着的期望,让莉迪亚不堪重负,而选择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似乎父母的期望就是杀死莉迪亚的元凶。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做父母不能对孩子有所期望吗?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将他们带到这个世上,作为最爱他们的人,很自然会对孩子有所期望。换句话说,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试问你会对街上往来如梭的行人有所期望吗?应该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和人家没什么关系。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父亲与《无声告白》这本小说中的李先生、李太太同属一个时代的人。从家境殷实的少爷,到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家道没落,再到后来在国内政府部门工作,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经历,使得他屡屡告诫还是孩子的我:“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要凭技术,不要凭‘嘴皮子和笔杆子’吃饭”。那个年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中,这算是很普遍的一种版本吧?毋庸置疑,父亲对我的期望来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教训。我呢,则不自觉地将父亲的期望加到了自己身上,笃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人生信条”。幸运的是,凭着在应试方面有点儿天份,于是一路”所向披靡”地步入职场,从事“技术”相关的工作。尽管后来对“重理轻文”的教育有所反思,并有意开始学习、弥补自己在人文方面的欠缺,但对于父亲要我“凭技术吃饭“的期望,以及我将父亲的期望变成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一事,却是感激居多;尽管有些遗憾,但也绝不至于到“痛批”和“推翻”的地步。放眼四周,身边也不乏与我境遇类似的朋友,即:将父母的期望变成了自己的梦想,并予以实现的例子。
看看我们下一代的情况,前两年,亲戚一家全权委托我帮助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有朋友得知之后,带着质疑和指责地问我:“你帮他填志愿,那他自己的理想呢?!”我明白朋友的意思:“你怎么能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考虑人家自己的梦想呢?”。是的,作为父母,我和这位朋友的情况类似,有能力让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用多加考虑“生存”的问题。而亲戚的情况则不一样了,亲戚的孩子首先要应对的就是生存的问题。孩子还仅仅十岁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很“俗”的理想是吧?可这就是现实里孩子的梦想。作为长辈,基于与孩子的沟通和对他的了解,帮助他寻找一个至少不反感,能够喜欢更好,并且就业前景看好的方向,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说,能够有条件、无羁绊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寻常百姓的孩子能够轻易拥有的。
我自己以及家中晚辈的例子尽管时代不同,却都属于比较好处理,即子女与父母期望一致的情况。回到小说中的场景,书中李太太执着地期待女儿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做一名女医生。然而莉迪亚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到后来甚至很吃力,很反感。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没有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对自己“期望”的反感,这是疏忽之一;小说是虚构的,现实当中,我们对孩子的了解需要是全方位的:孩子究竟是真心喜欢,还是为了迎合我们的期望而假装喜欢;究竟是遇到小小的困难而仅仅需要一把推力,还是已经筋疲力竭,只能放弃。书中的李太太鸵鸟一般地“相信”莉迪亚对科学的擅长和喜爱,不遗余力地“帮助”莉迪亚成为“医生”的描写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状况不太确定,坦诚不公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则是不二选择。书中描写的莉迪亚一家的家庭氛围甚是沉闷、压抑。家人之间的所思所想很多时候仅仅是埋在心中,或者就是只言片语的爆发。当然,主动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孩子很有可能说出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心声”。然而了解、倾听本身就已经表现出父母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孩子从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从而能安全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另外,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我们的局限性,因此,让孩子知晓父母观点的局限性,鼓励孩子批判性地“采纳”我们的意见,相信他们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所以说父母的对子女的期望本身没有错,很多子女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父母的期望变成了自己的梦想而加以追寻。碰到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梦想不一致的情况,则需要亲子之间坦诚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先放下对自己期望的执着,与孩子共同找到求同存异的解决之道,让家成为亲情流动的温暖场所,让孩子的“告白”不再“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