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先生在该书中指出,“写作是最精细的阅读,最严密的思考,也是问题研究进程中最严肃的最后阶段,非写作成文,不能视为研究终结”。
记得在读书时,有位教师对于写论文的观点是:论文能不写就不写,所谓创新哪有那么容易,没有创新的观点而为写去写还不如不写。这位教师很有个性,这种观点可能是他对当下高校对教师考核惟论文的一种抵抗,也是自己对于论文撰写的认真态度。
但其实人的能力常是处于不同层次的,同样一种能力,如果低层次的人听着比自己能力层次高的人发表关于该种能力的一些观点,很容易造成误解。
这位高校的教师经过了博士阶段训练,在写作论文的能力上面应该是基本具备或者已熟练具备,只是在具备了这种能力之后,这位教师追求的是写作的质量问题。
而我当时却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在比较认同这位教师观点后,我也觉得写不出来好的有创新的文章不如不写,写出来的也是浪费纸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还认为勤于写作的那些人并没有崇高的追求。
我当时浑然不知自己尚处于写作的开始阶段,写作的能力都不具备,又何谈想不想写,急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勤写来提高写作能力。
所以先生“常常劝告青年同学,要及早训练写作技术,但不要抢着发表!不但要即青年时代开始训练写作,中间还得常常写作,搁笔太久,再从事写作,有时也会感到下笔凝滞”。
先生以自己经历举例,去香港任教的前两年左右时间,因为以前未曾正式讲课,所以为讲授作充分准备讲稿,因此几乎未写作论文,待到再次提笔写作时,已经感到生疏,写得吃力且难以满意。
但是千万别把写作当作只是机械的动作,写作是思想的系统整理,因此思想才是写作的核心,也许思想这个词感觉太遥不可及,那么通俗的说,要有些自我的想法与见解才能让写作被赋予意义。
先生“自十二三岁开始迄今五十年岁月,几乎没有一天离开书本,而且一心一意的做我的学术工作,不参与任何活动——包括学术活动”,其实就是追求思想的坚持,写作不过是思想的系统展现,思想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