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 中原焦点团队中十五第656天分享
我们看到叶子新绿,看到泉水流淌,于是我们会感觉到有活力。生命的活力呢?来自于我们的动力。没有动力的生命状态如死水一潭,麻木而呆滞。日子如同复制,看似活着,其实是数年如一日,有点行尸走肉的感觉。这里没有贬义,只是在形容一种状态。
最初我们的动力来自于“求生存”。我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有种状态是实际物质上已经脱离了求生存,但心态依然是求生存的状态,这是来自于内心的匮乏。现代心理学研究,70%的人的内心是在“求生存”的状态中,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社会物质层面早已经超越了那个层面。
不管怎么说,如果内心还在求生存的状态中,他还有动力,也会有活力。那么还有一种状态的人,内心已经超越了求生存的状态了,于是动力没有了,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钱够花了,不用为生存而奔忙了,可是活的很空虚,也不快乐。 如果这种状态的人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动力。于是就如我上面说的:日子如同复制,数十年如一日的麻木的活着,却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如果这样的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力就会充满他的生命。可是这样状态的人是很少的,研究数据不到10%。但是具有这种生命活力的人,与第一种在求生存状态人,虽然看似都有活力,但生命的品质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那些在求生存状态的人会说那些“不在求生存状态,且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人”:那是闲的无聊,没吃没喝就不空虚了。岂不知他们是超越“求生存”状态的人。
层次是一点点向上走的,不过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会在一个层次上不能突破。而突破求生存状态找到生命意义的人,可不是不工作,也不是不挣钱哦。他们一旦突破来到这个层次,大爱就会出来很多,他们做很多事是超越自我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道德的压迫。
你可以还在70%的人群里,可是你需要知道次序在哪里,不然就像上面说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层次里不能突破。并且,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层次里,更不知怎么去提升。看到这些,我们会逐渐会明白,有些功成名就的人也会过得不舒服,有的也会自杀。因为他们物质的欲望已经满足了,内心没有物质的匮乏感,并且觉得能体验的已经体验了,似乎也看透了这个人生和这个世界。 当他们无法找到人生的意义时,他们就会有孤独感和空虚感,觉得人生如梦。实质上他们无法超越自我,一切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来看人生和世界。觉得一切都看透了,觉得有很多无奈。这些无奈来自于他们无法超越的孤独、自由、意义,还有对死亡的理解。其实他们的理解并不完全错,只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天也不是全错的,错就错在他们把一片天当成了全部。不能跳出井口,换句话说无法超越一个层次的时候,他们只能理解并感受到这些。 而在求生存层次的人,他们会觉得如果他们得到了他们梦想中的生活,人生一定会很幸福。这也不是他们的错,因为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能理解自己层次的东西。
所以有些人会有困惑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为什么有的会自杀,有的会出家。还有一些会不遗余力的做公益,甚至有的会宣布自己去世后财产全部捐给社会。下面层次的人不能理解那种心境,说那些都是为了要名声,为了作秀,迫于社会压力等等。如果你说有的是为了要名声、作秀,这有可能。因为人的心理几乎无法达到100%的纯粹时,会夹杂一些东西。不过你不要看到他那一点私心而放大,而无法客观看到那更多的公心。如果你不是绝对纯粹的要求他,他或许比你强的太多了,这些你看到了吗? 当人的心境更多超越自我时,他对人生的感受就更深刻,悲悯之心也更强。这些或许与道理、对错、道德等无关,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呈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