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爱的节日里来学习四种爱!
《四种爱》——英国著名文学家c.s.刘易斯散文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本书,一本洞彻人心的爱之经典,一部完美解读爱的文学名著!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你我能彼此理解、包容和帮助的唯一方式。
在本书中,刘易斯以丰富的人生经验、睿智的洞察力和厚重绝美的笔力深刻剖析了爱的种种美德与缺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全面挖掘了爱,揭示了爱的真谛。
赠予之爱和需求之爱
最典型的赠予之爱是那种能激励丈夫为了家庭未来的幸福而含辛茹苦、精打细算,甚至至死都无法见到自己的胜利果实,也不能与家人分享的爱;而最典型的需求之爱,是那种将孤苦伶仃、惊恐万状的孩子送回母亲怀抱之爱。
在区分了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之后,作者把爱分成了四类:慈爱 Affection (storge),友爱(friendship),情爱Romantic Love (eros), 仁爱Charity(agape)。
所有的这些爱都可以以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的形式出现。在各种爱中,适度地控制其需求和给予的力度是很理性的。这四种形式的爱,在作者看来也是有等级之分的,慈爱是最基本的爱,她可以是对家人的关爱。友爱的朋友之间的爱,而情爱则是发展成了恋人之间的爱,仁爱是最高尚的爱,它是上帝之爱。情爱是一种表面的爱,它在一定的条件是可以转换成其他的爱。
慈爱
慈爱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孩子之爱,忍耐、仁慈、宽容。慈爱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原本无法看到的美德,或者说没有慈爱,我们也无法欣赏这些美德。
慈爱只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个机会而已。它从未暗示我们应该做任何事,只要让慈爱像温暖的沐浴洒向我们,就暗示出一切都好。
因为在所有的爱之中,慈爱是最本能的。在这个意义上,慈爱也是最接近动物的,因此,它的忌妒也相应的更为强烈。
友爱
对古代人来说,友谊在所有爱之中似乎是最幸福的、最富有人性的。
没有情爱,就没有谁会降生;没有慈爱,就没有谁会得到养育;然而没有友爱,我们却可以繁衍生息。
而在友爱中——在那灿烂的、平静的、理性的、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世界中——你逃离了那一切。在所有的爱之中,似乎只有友爱将你提升到了神明或天使的高度。
友爱没有含泪的微笑、没有信物、没有呢喃足以取悦感伤主义者,友爱也没有血气方刚、侠肝义胆足够去吸引原始主义者。友爱看上去单薄而苍白,是一种禁欲的而非更加自然之爱。
友爱是个性处于最高层次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友爱将人们从集体的“和睦”中拉出来,必定就像孤独本身所能做到的那样。
情爱
当然本书中,除了这些哲学上的意义,作者更注重从宗教方面来阐释这种爱。恋爱是一种信仰。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爱情的宗教哲学,在爱情的面前立下的山盟海誓,就如在教父面前许下的誓言。这种誓言的实现是一种责任。在享受了恋爱的美好,恋爱随着生活的深入,需要翻越一堵自私的墙,就是为了另外一个人而努力,以他生活为中心,当然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不管是情爱还是恋爱,她们都是需要把握一种合适的度,在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中找到一种平衡,在由情爱向恋爱转换的过程中,注意到一种角色的转换。
仁爱
仁爱是最高尚的一种爱,是上帝之爱,路易斯提到,这种自然之爱不是自我满足。这种爱跟我们东方文化中的大爱相似。在西方世界中,这是上帝之爱,无所不在。这是一种伟大的,无条件的爱。
四种爱的相互转换和互补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存在这相互转换的可能。同样,在路易斯看来,在各种爱的发展的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比如友情在一定的发展之下可以变成爱情,而爱情在一定的作用下,可以成为仁爱。
就是在爱情这种单一的爱之中,也可能是由需求之爱转换成给予之爱。在路易斯看来,爱情是一种魔鬼,因为它存在这向极端的爱发展的可能。当爱情变得极端的给予之爱和需求之爱时,爱情是在向魔鬼度过。
“爱情本质上就有成为宗教的倾向. 在所有的爱中 , 达至巅峰的爱情最酷似上帝 , 因而也最可能要求我们去崇拜 . 就其本身而言 ,爱情总是倾向于将‘恋爱’转变成宗教。”
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例子,值得我们去深思。殉情,就是一种魔鬼之爱的体现。反过来,爱情也在经历了生活的一点一滴之后,又变成了一种家人之间的情爱,一种涓涓细流的,日复一日的关爱。一种平淡的爱。在恋爱之时,爱情是美酒一样醇香。
路易斯的《四种爱》所包含的爱的哲学含义可以用我们的一生去品味,在这里初略地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了它的含义,从事物的两面性可以揭示在此书中,爱的两面性一个是需求之爱,一个是给予之爱,在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中找到一个平衡是让爱正常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