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属于冯小刚和严歌苓那个特定时代的青春记忆,那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方面是对于崇高信仰的追求,对理想生活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压抑的自我情感和无处宣泄的欲望。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符号,你需要做的就是融入集体。前半部分的刘峰很好的诠释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他是活雷锋,是道德的楷模,是同志学习的标兵,但唯独不是他自己。文工团里的脏活累活全是他做的,饺子吃最差的,连猪跑了都要让他去抓,大家都觉得他是文工团里最不可缺少的人,如果他不在了,脏活累活谁来干呢。他喜欢林丁丁,但是不敢表白,只是尽全力关心她,照顾她,他把这份爱压在心底,只是越压抑,反抗的力量就会越强大。在听了邓丽君的歌之后,他的这份爱决堤了,他觉得歌词句句都是在说他。他向林丁丁表白了,并在激动之下抱了她。这一抱把他的形象彻底抱崩塌了,不但没有得到心爱的人,还被下放到野战连。他被几个男同志审问的场景让我一直如鲠在喉,他们一再逼问他到底摸到了什么,在我看来,他们不是想要搞清楚真相,只是很猥琐的想要知道更多的细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龌蹉的想法。
在林丁丁眼中,别人都可以追她,就他刘峰不可以,因为他是标兵,是楷模,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符号,一个信仰,他怎么可以有人的情欲,这让林丁丁觉得惊悚,恶心,辜负和幻灭。在中国人眼中,神是高高在上的,神的一切都是崇高的,美好的,怎么可以有七情六欲呢。这种观念对人的影响其实很大,在我刚开始看希腊神话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神是这个样子,除了拥有比人类强大的力量之外,在道德情感上跟人类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会嫉妒,会憎恨,在外面风流成性,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还会为了自己的荣誉或者面子拿人类的生命当赌注,这样的神多了很多人性。看多了希腊神话之后,我觉得他们更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而不像我们传说中的神,真善美的化身,集齐了所有人类的美德,根除了人类的劣根性,这样的神像符号一样离我们很遥远。
离开文工团后在部队中的刘峰,还是能够适应那种生活的,但是战争结束之后,面对那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他显得那样的力不从心,这个影片中,刘峰的后半生没有小说中那样残酷,最后他和何小萍相依为命还算一个温暖的结局。在看的时候,我时不时想起《兄弟》中的哥哥宋刚,这本小说的后半部分给我的冲击实在太大,以至于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勇气看完,一想到如此老实,善良的哥哥最后落的这个下场,就对这个社会充满了绝望。刘峰和宋刚是两个很相像的人,他们都很善良,很老实,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很良好,但是他们感受不到这个社会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他们能够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却失去了适应变化的能力,离开集体,他们的生活都变得落魄潦倒,这是他们自身的悲剧,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工团中的人对于艺术到底是怎么看的。她们用练习了千百遍的舞蹈和微笑,用充满斗志的精神面貌去鼓励慰问战士,就像排练厅中挂的那行字,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那对于她们自身来说,艺术能带给她们什么。文工团解散之后,她们中还会有人再去吹小号,拉手风琴,练舞吗?所以何小萍的那段独舞让我特别感动,那个时候的她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全身心的去感受,去领悟,去释放自己,我甚至希望她的病永远也不会好,这样她就可以完完全全做自己,而不用再去压抑委屈,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是一部年代感很强的电影,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变革中身不由己地沉浮,虽然那个时代离我们现在有点远了,不过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停止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让自己沦为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