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启了儿童经典阅读沙龙,一共有7个小朋友参加,1个大班的孩子,4个中班的孩子,2个不到三岁的双胞胎。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两个双胞胎因为不能接受妈妈和阿姨的离开,全程陪伴,其他孩子家长都在另一个教室,等到做手工的时候才陪伴,还有一个小朋友是全程都没有家长陪伴。
首先看看,我们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之前我们有小朋友迟到。讲故事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小游戏:下大雨,下小雨。(观察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参与游戏中,并且很开心,其中有比较小的孩子参与的动作不明显,阿姨就一直替代性使孩子被动参与,从孩子的表情来看,他不愿意,但没有语言和情绪上的表达。)
我问孩子们读故事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每个孩子都能够回答,要认真听,不能到处乱跑,不插话。(说明孩子对于规则是有意识的,但实际行动上每个孩子各有差异。)开始读故事时,我们先讲了一本绘本的物理性结构,护封,前勒口,封面,内环衬,后勒口,封底。然后开始读故事。
1.在这个故事里,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结尾处,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长着苹果树的山冈上找到了归宿,却给我们留下了悬念。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一个弥漫着伤感的故事。(在昨天的阅读中孩子们还没有理解这么深)
2.这本书中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传递出历史的时间,也就是时间推移的概念,作者用了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开始时一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接着是一个月(从新月到残月),然后是一年(从春天到冬天)这样循序渐进。(孩子们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时都特别认真,专注,对画面的观察也很认真,也提出自己的问题)
3、小房子被作者赋予了人的特征和情感,被拟人化了,它会好奇,会孤独,会恐惧和快乐这都是孩子们能够识别的情感。乍一看去,小房子前后都是一个表情,但对比,就可以看出它表情的变化。例如:当人们在小房子前面开始挖道路时,它脸上就一副惊诧的表情:“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当小房子逃离了乌烟瘴气的大都市,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它幸福的笑了。孩子们能够理解将房子人物化。
4、作者还用从亮色到灰暗,再到亮丽的色彩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房子的心境。(昨天阅读中有孩子从颜色观察到了时间的不一样,季节的不一样。)
阅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今晚的阅读,我没有设计问题去问孩子,主要考虑到经典故事一定不只是读一遍,孩子阅读的层次不一样,阅读习惯和体验都不一样,有的孩子专注的时间长,有的孩子专注时间短,有可能是这个故事不吸引他,有可能是这个空间让他不舒服,有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等等因素,所以我们不以孩子一次的行为做决定性的评判,而是思考~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阅读是建立好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孩子们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是在知识性的衔接,而是孩子适应性的衔接。
首先就是环境,小学的环境跟幼儿园和其他培训班的物理环境是不一样的,课桌之间的间距,都会让孩子有不适应性。教室里的其他环境文化也与幼儿园不一样,每个孩子的适应性不一样,安全感就会有不一样的挑战。
再来看老师。幼儿园的老师与孩子的配比是1:10,可是到小学去了之后老师与孩子的配比是1:50,老师根本没有办法观察,照顾到每个孩子,孩子如果还没有养成自主性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到了小学之后有必然会有各种不适应。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在前面讲故事,孩子们只用听,到了小学之后,老师在前面领读,孩子们要自己看书跟读,由于没有养成自主性阅读的习惯,也缺乏自主性阅读的能力,导致学习从一开始就变得很吃力,提前有学习知识性内容的孩子就能够应付简单的内容,而到三年级后也开始吃力。所以幼小衔接重要应该是放在孩子的适应性而非知识。
感谢这些孩子们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在阅读活动后做手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小肌肉精细运动能力差别大,家长替代性行为多,干预多,追求标准化,爱比较,我有提醒家长支持孩子自己的想法,没有好与坏,对与错,只有属于他自己的特点。都应该被接纳,被尊重。我们的接纳和包容不是纵容,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只要我们给予的引导,示范得当,孩子都能够渐渐成长起来。
活动时间超过了我们的预计时间,最后结束时孩子们没有讲解自己的作品。
在课堂中,我既是老师,又是妈妈,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我都有个 很大的挑战。虽然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秩序感还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内化,相对于以前,他还是有进步,能够区分妈妈在课堂的角色。
可以做的更好的是,在下一周的阅读中加上音乐,让孩子们再经典名曲️安静下来,再阅读,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书,一起开始阅读的旅程,期待着。
最后有一点分享:我们作为学习型的父母,不是不会遇到孩子带来的挑战,我们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不是为了追求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学会去观察孩子,引导孩子,支持他,保护好他的创造力,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