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近上映的韩国电影《南汉山城》,有许多想写的东西,便有了这篇文章。
一.威化岛回军
从开始到终结,李氏朝鲜都与帝制中国的明王朝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而这一切,都要从1388年的“威化岛回军”,即王氏高丽的右都统使李成桂在奉命率兵进攻此时已在明王朝的控制下的辽东铁岭卫的途中,于威化岛说服与他同行的左都统使曹敏修,一道班师,并攻陷王氏高丽的都城开京,从而掌握高丽大权,奠定下李氏朝鲜的五百年基业的这一场军事政变说起。
李成桂的发家,多有仰赖蒙元之处,他的家族自他曾祖父起,便世袭元朝的千户与达鲁花赤,在高丽恭憨王的军事行动中,他与他的父亲作为内应,归顺了高丽,成为了高丽的将领,这一行为有一个不易为人察觉的后果,那就是他的父亲,李氏朝鲜的恒祖,从此便以“李子春”的名字为人所知,而那个叫做“吾鲁思不花”的蒙古名字,就没什么人知道了。
李成桂之不忠于蒙元,是人所共知的,他当然也并不忠于高丽,否则便不会有威化岛的撤军,但这并不能全部归结于他的摇摆不定,蒙元与王氏高丽那样的政权,的确也很难激起臣属的忠诚。蒙元的统治阶级从未把自己视为东亚的一部分,他们重用色目人,以怯薛中人执掌朝政,在他们心里,他们只是蒙古帝国在东亚的一个汗国,如果时移世易,他们大可以丢下这个烂摊子,回到大草原上去牧马,而他们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一撒手,王氏高丽的政权里那些与蒙元关系密切的权门世族立刻失去了外援,作为一名新兴武人的李成桂,又怎么会忠于这样与自己貌不合,神更离的王朝呢?!
尽管其实是个蒙古色彩极重的军阀,但李成桂和他子孙们却坚定不移地推行着“亲明事大”的政策,这其中固然有现实的考量,但同样也有着意识形态的亲近感和价值观层面的认同,李氏朝鲜也是奉行儒教政治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样的政治模式纵然有千般不是,但在那个现代民族主义还没有诞生的年代,它加强凝聚力,稳定政权根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既然尊崇儒教,那么尊奉当时依然享有儒家的“天下“”秩序中宗主之地位的明帝国,为天朝上邦,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惜“兵无常胜,国无常强”,当踌躇满志的丰太阁通过宗义智致书朝鲜的宣祖,提出“假道伐明”的要求时,李氏朝鲜的命运便来到了又一个转折点。这支“朝鲜征伐军”虽然并未囊括此时日军所能派出的所有精锐与优秀将领,但也绝不是此时已武备废弛,号称“人不知兵二百余年”的李氏朝鲜可以抵挡的,于是很快的,秀吉的“朝鲜征伐”,便变成了“日明战争”,同样很少为人所察知的,这场除了在军事爱好者中有一定知名度外,算不上广为人知的战争,将极大程度地影响明王朝的结局,和李氏朝鲜接下来的命运。